□本报记者 金国栋
本报讯 近年来,常山全域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精准对接的模式,力绘美丽乡村新画卷,形势喜人。常山畜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多赢“红利”,正在日益显现。
在常山县白石镇草坪村,浙江伟盛牧业公司近300亩茭白田里,间隔5米就有一根碗口粗的黑色管子,在一片绿油油的茭白田里格外注目。“这些管子沿着田埂伸进农液‘水龙头’,只要拧开水龙头就会流出肥液。”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沼液施肥的方式。
随后,记者来到公司养殖场,这里绿树成荫,闻不到通常的猪圈臭味。公司负责人谢建国介绍,养殖场始建于2008年,至今已投资600万元,打造了一套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陆续建成9000立方米厌氧池、2.2万立方米储液池,将生猪粪便生成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用于养殖场的照明,沼渣用于化作有机肥,而沼液则通过地下铺设的万米管道,输送到茭白、水稻基地。
该养殖场除了年出栏5000头生猪,还生产大量的新鲜蔬菜、粮食。在常山,从单一的养殖扩展到种养结合,提高畜牧业附加值和种植业产值的,如今已越来越普遍。
十里山庄养殖场,利用“猪—沼—作物”模式,生态消纳面积713亩,建成300多亩茭白种植基地。山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茭白收购价每公斤4元,年产茭白约1125吨,初步估算年可获利225万元。“美丽牧场+生态农业规模种植园区”——随着这种新模式的稳步推开,常山的养殖场正发生着巨变。据统计,现已建成100亩以上的生态消纳示范基地17个,计3000余亩。
常山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林少卫说,2015年以来,该县共完成55个生猪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累计建成雨污分离设施管4万米,沼气池、储液池总计8.2万立方米,铺设沼液管道25万米,沼液排放墩1万个。至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7600余万元,配置土地资源1.1万亩,发展了茭白、胡柚、莲花等种植基地。“我们正在总结经验,建立推广规模场主导、低小散组合抱团的模式,到2019年底全域实现农牧结合定点定量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