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曜清
本报讯 近日,安吉县雅思茶场负责人薛勇赶到300多公里外的临海羊岩山,参加了由省农广校组织的茶叶高级研修班。
薛勇在安吉的茶场每年出产上万公斤的高品质白茶,规模不小。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辞劳苦去参加这样一个听起来平平常常的培训班呢?
薛勇说,这几年安吉白茶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上电商的冲击,如何逆势突围一直是他心头思考的问题。而这次茶叶高级研修班的主题恰恰聚焦当前茶产业发展难点,全程研讨茶叶产业生产、管理、加工、营销、茶产业深层次开发等内容,还安排了理论教学、基地实践操练、参观考察等实用环节,刚好满足了薛勇和其他30多名学员的实际需要。
这样的研修班大多依托农民培训实训基地,有个充满泥土气息的名字——“田间学校”。“田间学校”起源于2014年,当时为了实现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精准对接,浙江省、市、县三级农广校系统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以回应农民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立足茶叶、水果等全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操作技能,拓宽发展视野,开始建设“田间学校”。目前,全省已经建成这样的“田间学校”183所,分布在60多个县(市、区),已培训学员2.5万名。
羊岩茶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据茶场党支部书记朱朝安介绍,茶场每年都承担农业农村部、浙江省和台州当地不同层次的茶产业农民职业培训,学员在这里可以学到茶叶防冻、机械采收等最新技术,茶场师傅还提供手把手、一对一指导。
来“田间学校”上课的老师,说不定是邻村的种养大户,或者附近家庭农场的资深农场主之类的“土专家”,老师没有教材,讲的是自己实际的生产经验,教的是解决生产难题的实用办法。这样的培训方式,用不少农民学员的话说,接地气,有干货,很实用,学生乐意听。
“我们的目标是到明年,县级农广校实训基地覆盖率达100%,也就是力争每个县至少建成一所‘田间学校’。这些学校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实现培训项目与培育对象的无缝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省农广校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