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桐庐生活垃圾处理的创新之道

  •   □管竹伟 桑士达 叶烈窑
      桐庐县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善于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重点抓住源头分得好、末端利用好,较好实现“源头减量化、末端资源化”,有力促进城乡整体洁化、美化、靓化,为打造“中国最美县城”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分类”文章,有效实现源头减量化
      坚持宣传先行,改变民众观念,认识“为何分类”问题。
    从党员、村干部、妇女、学生、企业主等重点群体入手,开展垃圾分类进厨房、小手拉大手、环保乡村行等系列活动,编制发放分类指导手册25万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分类知识,宣介“为什么分类”,实现“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让公众潜移默化地参与垃圾分类。与乡镇街道、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签订垃圾分类协议和责任书,以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目前,全县32.3万农村人口、94个机关事业单位、36个小区全部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分类准确率达到85%以上。
      坚持简便易行,培养分类兴趣,破解“如何分类”难题。鉴于农村与城镇居民接受能力、产生垃圾种类和场所不同等因素,在农村地区,按照“简便易行、大类粗分”原则,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类进行收集,通过简单分类方式,让村民迅速掌握分类方法。在县城则推广精细化分类,将垃圾分为餐厨、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它垃圾等四类。同时,考虑到行业与居民及垃圾产生量、危害性等因素,通过农资经销网点折价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上门回收大件垃圾、定点设置过期药品回购站等方式,规范行业垃圾分类。由此,全县年减少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量3.3万吨,占全县垃圾总量的20%左右。
      坚持建章立制,筑牢长效体系,破解“如何分好”难题。依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原则建章立制,规范源头分类管理。由农办、城管、环保、农林、住建等多部门协同合作推进垃圾分类。强化督查考核制度,对源头分类进行“每周抄告、每月巡查、每季暗访”,将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综合考评,对工作不力的县管干部由县纪委约谈,已处理干部13名。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将乡镇和社区划分成20个网格单元,依次建立“联系干部-网格长-收集员、管理员、巡查员和统管员”管理责任人体系,做到日常管理无死角。在农村,建立分类登记、积分、奖惩和公示制度,让做得差的农户“红红脸、出出汗”,探索形成了积分换物、积分奖励、星级评比等基层自治模式,发挥邻里带动、村级带动、镇级带动等“1+X”示范引领作用。在县城,通过与物业小区、企事业单位等签订协议和责任书方式,促进物业、楼道长、志愿者、企业主互动,形成比学赶超、竞相争先的良好氛围。同时,该县积极探索科学管理模式,率先建成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平台,对145个资源站点进行实时监管和源头分类绩效评价;对57家规模养殖场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实现畜禽粪便处置的有效监管;对餐厨处置中心及收运车安装GPS定位等系统,实现餐厨垃圾分类的全过程监管。
    做深“利用”文章,有力促进末端资源化
      注重实际实效,优化站点布局,破解“如何处置”难题。视人口密度、运输成本和垃圾产生量等因素,合理布局处置站点。在可堆肥垃圾量多、有机肥需求量大的乡村建设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站72个,在交通运输成本较高的偏远山村建设太阳能普通堆肥模式设施73个;将县城小区划分成若干网格,每个网格的可堆肥垃圾运输到邻近行政村作资源化处置,实现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区域联动。同时,在县域范围设置农资经销网点3个、建筑垃圾填埋场2个、大件垃圾拆解中心1个、餐厨垃圾处置中心1个,5年来共补助垃圾分类工程建设及运维资金1.3亿元。
      注重科学配置,优化资源利用,破解“如何资源化”难题。
    本着“物尽其用、资源最大化”原则,全面推进垃圾绿色处置工作。可堆肥生活垃圾全部就近运至资源化站点处理,年产有机肥9000余吨;企事业单位及餐饮业等产生的餐厨垃圾全部运至县城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处置,每天产生沼气2000立方米,年发电量约146万度。全县每年生产的9.93万吨农作物秸秆,全部统一运至秸秆处置中心进行基质、饲料和能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畜禽粪便则通过沼气工程和制作肥料方式进行循环利用,全县57家保留养殖场年沼液资源化利用量15.2万吨。
      注重市场运作,激发内生动力,破解“如何产业化”难题。为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桐庐县积极借助中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力量,探索引入第三方企业管理方式,经过持续监测、试验,形成一条完整可循环的生态产业链,提升了垃圾再生价值。目前,桐庐欧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英力畜禽粪便处置中心利用生活垃圾可年产有机肥3.5万吨,并将这种农家土肥注册为“世外桃源”商标,在省内110余家世纪联华超市、大润发超市及县内民宿、景点进行销售。杭州益民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年生产农作物秸秆基质270余吨,瑶琳镇天牧生态农庄年可生产农作物秸秆饲料1000余吨。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了垃圾产业化模式,提高了垃圾附加值,同时企业所得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反哺垃圾分类工作,用于垃圾分类长效管理,实现“垃圾”与“土肥”的“互养”。
    新思路新探索,走出一条好路子
      探索出一条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新思路。发挥农村“熟人社会”的独特优势,建立垃圾分类追溯和奖惩机制,对垃圾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处置全覆盖。同时,“抓村不放城”,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模式,将试点社区可堆肥垃圾通过密封运输车运至邻近行政村处理,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县城餐饮、厨余垃圾处置,破解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难题。全县3.3万吨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年减少垃圾处置费用297万元;通过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全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连续11年保持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2.1%。
      探索出一条从政府主导走向基层自治的社会治理新路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最初由政府主导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设计源头分类管理制度,落实基层乡镇推进责任。经过持续努力,全县建立起源头分类追溯和奖惩机制,形成有偿回购、积分换物法、签订责任状等多种模式,环保协会、企业业主、村级商会、老年协会、妇团组织等积极参与,主动募集生态公益金。生产垃圾实现从“随意投、定点投到科学投”的演变,垃圾分类从农村延伸到城市,从机关延伸到企业,全县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准确投放率和户收集率已达85%以上。
      探索出一条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新体系。借助科技力量,对可堆肥垃圾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全部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形成“产学研”一体的销售网络。同时,在县、乡镇、村(社区)建立层级清晰、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垃圾处置不再成为难题。与此相关的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河道保洁等工作,也同步得到完善和规范,有效提升城乡民众“绿色、循环、低炭”发展理念,有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作者系省政府参事
      桐庐县通过破解垃圾分类处理难题,有效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图为该县莪山乡戴家山村山清水秀,已成了一处静谧的养生休闲之地。 潘海松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