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乌药:实至名归道地品 千年传奇终归真

  •   乌药,又名旁其、鳑魮、矮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微圆而尖,一叶三桠、叶青阴白,根状似山芍药及乌樟,色黑褐,作车毂纹、横生。作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2018年2月,乌药被浙江省确定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之一。
    乌药以天台者为胜
      乌药是我省传统道地药材,其功效成分明确。《本草纲目》记载:乌药,以天台者为胜,具补中顺气、温肾散寒、开郁止痛之效。《中药大辞典》记载:天台所产乌药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
      天台乌药呈纺锤形,个大而肥壮、连珠状者居多,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质嫩,具浓郁芳香,折断面黄白色,无黑色杂斑,具有明显的年轮和射线。据有关部门检测分析,天台乌药中的乌药醚内酯(乌药标志性成分)含量达到0.39%,不仅远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不得低于0.03%的标准,而且大大高于其他产地的乌药,品质居全国之首。目前,我省乌药产量全国最大。
    乌药美名古今传
      乌药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史料记载,秦时乌药即已移植日本纪伊半岛和歌山等县。至今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仍种植着乌药,在当地可买到用乌药制作的饮料和茶品。
      乌药不仅有着延年益寿的美名,更有美丽的传说。据道书记载,东周灵王太子王乔十五岁开始辅佐朝政,口碑极佳,后来由于治国策略上的分歧,被废黜为庶人。就在这个时候,天台浮丘公来到他的房间,给他服了灵药,王乔平地飞升,成为仙人。这个灵药就是乌药。
      民间更是把乌药当作第一神草。据康熙《天台县志》载:“元岁贡药味乌药二十斤,明岁进药味乌药三十斛,岁办乌药三百斤。”
      乾隆年间,天台县城西门外有药皇庙,庙内两侧绘有历代十大名医,还绘有刘阮采药遇仙图和寒山拾得和合图。
      在我国中药历史沿革中,天台乌药被历代中医名家、中药名典所认可和推崇。如今,天台乌药已成为我国优质乌药药材的代名词。2008年,浙产乌药已率先制定并实施省地方标准,其各项指标均高于中国药典标准,并且增加了乌药成分中“去甲异波尔定”作为稳定性指标。该技术指标被《中国药典》2010版所引用。
      近些年来,乌药产业发展较快,初显品牌优势。2005年始,天台乌药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6年,天台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乌药之乡”;2008年,“天台乌药”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施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台乌”品牌被国家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品牌;2017年,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国家乌药种植与加工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落户天台,天台乌药标准化生产基地列入第八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乌药这一传奇中药材终于走出深山,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千年传奇终归真
      穿越千年的乌药,走过了一条从传奇到现实,从民间到药典,从企业到政府,从中国到日本的黄金之旅,周身充满了传奇色彩。即便如此,在没有被规模开发利用之前,在山区的灌木丛中仍很难显山露水,养在深闺人未识。
      道地药材的发掘壮大,归根结蒂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近年来,浙江红石梁集团天台山乌药有限公司依托天台山的乌药资源优势,率先致力于乌药的价值利用与开发研究,现已形成了乌药“种植基地+农户+深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的产业链,是浙江的一大特色产业,发展前景趋好。
      据介绍,该公司已建有乌药种植基地3600亩。其中林下套种示范推广基地近 2000亩,到2020年,种植基地计划突破5000亩,可带动种植户1500多户。乌药种植管理实施浙江省地方标准——《天台乌药生产技术规程》。乌药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培育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果。乌药种植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浙江省森林食品示范基地和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示范基地。乌药叶已被列入国家新资源食品,极大提高了利用价值和附加值。
      目前,乌药产业年产值已达8000多万元。随着乌药新产品的陆续开发,到2020年,预计产值可超过3亿元,同时,可带动全省乌药产业快速发展。
      乌药入选新“浙八味”,将进一步提升乌药的品牌价值,有利于乌药产业做大、做深、做精,有助于乌药产业探索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何伯伟 王太庆
    图为中药材专家在调查乌药生产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