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1:开化蜂农周忠生,今年35岁,家住该县音坑乡什城村。12岁那年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医学上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俗称“木头人”,但一直被当作痛风来治疗,一直到20岁才确诊。现在整个脊柱关节变形僵直,只能平移,不能下蹲,活动极其不方便。他的理想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养活老婆和两个小孩,也能尽一个儿子的孝心去赡养父母。2014年,一个偶然机会,他开始尝试着养了10桶蜂,可是由于没有技术,当年就只剩下5桶蜂。去年在县养蜂协会会长夏晨的指导下,又参加了县农业局组织的两次养蜂技术培训,现在已发展到40箱蜂,其中意蜂25箱,土蜂15箱。现在养蜂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一是增加经济收入。去年采土蜂蜜200多斤、意蜂蜜1500斤,全年收入4.9万元。他的父母原来只希望他每天赚10元钱就可以了,而今年他每天可以赚130余元,经济不再靠父母了。二是他全家可以在一起生活了。原来家庭很艰苦,妻子没办法只能外出打工,每月2000元。他和两个小孩只能靠父母亲照顾。去年他养蜂开始有效益了,妻子就留在家中照顾他和小孩,平时做来料加工,在采蜜、分蜂和生产王浆时帮一下忙,家庭团聚幸福,今年计划养蜂80群左右,收入再翻番达10万元以上。三是他健康状况好转。由于连续几年服用蜂王浆、蜂蛹等蜂产品,现在精神状态很好,不像以前容易疲劳。
典型事例2:开化县在示范带动上,主要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把项目给到有责任心、公益心的主体,迅速带动周边一批养蜂能手,同时又大大改进配套基础设施。
中村乡新门村即是典型之一。2014年,村里组建明禾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了鼓励村民养蜂,专门请来浙江大学和金华农科院的专家到村授课、指导。去年,合作社拿到了县里中蜂养殖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根据要求,一年内,必须建立两个示范蜂场,扶持发展15户以上蜂农等。
“现在,整个村子有将近1000群蜂,共有35户蜂农。土蜂蜜一斤120元到150元,价格很坚挺,只要管理得当,10箱蜂可增收1万元。”村支书洪斗明说,看到“钱景”后,老百姓积极性日益高涨,未来3年内,全村八成农户有望投身中蜂产业。
典型事例3:江山市福赐德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在业内率先与“五一”“前进”等六个养蜂互助合作社组建福赐德产销联合体,建立了“企业+合作社+蜂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合作社社员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养蜂,其产品由公司以高于市场平均价5%—10%的价格包销,年底再按产品销售总额的10%二次返利给蜂农。同时,江山市养蜂协会及公司免费为社员培训养蜂技术,实现了公司与蜂农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了蜂业效益最大化。
典型事例4:开化县钱江源之春养蜂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家+基地+合作社+蜂农”的产业化模式运作,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发展的原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对外销售,积极为社员提供养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入合作社,我们蜂农再也不担心蜂蜜卖不出去”,残疾人养蜂户周忠生满心欢喜地说,“我们只管养蜂,产品他来销售。像我脚不好,靠自己来联系就不可能”。目前合作社带动养蜂户167多户,蜂农年均收入达5万元。
典型事例5:泰顺县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5月,现有社员132人,合作社实行无公害生产,并实行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同时合作社抓住机遇,开展“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并签订统一收购协议。目前合作社有19个养殖基地,6500多群中华蜜蜂,在大量发展蜜蜂养殖的同时,合作社积极参与组建蜜蜂精准扶贫孵化园,带动周边县、乡低收入农户及残疾人300多户。蜜蜂养殖孵化园主要带动的低收入农户,对象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根据辖区内低收入农户家庭实际情况和养蜂意愿统筹安排。以1周年为一个养殖孵化周期,一个周期内须带动低收入农户30户以上,每户安排蜜蜂6箱。周期内产出的蜂蜜归低收入农户所有,繁殖的蜜蜂归合作社所有,合作社应确保每箱蜜蜂可采割蜂蜜5千克以上或每箱收入1000元以上,不足部分由合作社补足。一个周期结束后,低收入农户将养殖的6箱蜜蜂移至园外养殖,产权归属该低收入农户。周期内,蜜蜂养殖孵化园产出的蜂蜜,如果低收入农户自身无法销售的,合作社按保护价统一收购。周期结束后,若该低收入农户园外养殖产出的蜂蜜自身无法销售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作社也按保护价统一收购,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有效。既让低收入农户掌握技术,又能增收,实现合作社以点带片的新格局。
本报整理
蜂农增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