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土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蜜周期长,养殖中蜂成本低、劳力省、效益好,非常适合山区农户特别是年老体弱农民就业增收。2015年以来,我省将发展中蜂产业作为助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输血、造血、活血三步走,实现养殖总量、产值、效益、带动农户数四个倍增。“十桶蜂百斤蜜万元钱”模式深得人心,中蜂产业被誉为“健康产业、甜蜜事业”。
第一步,优选模式、项目引路,做好“输血”文章。一是调研摸底。2015年,全省组织开展了对淳安等26县的低收入户数、养蜂户数以及有意向发展中蜂农户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中蜂蜜源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摸底,初步确定了全省有5000多户低收入农户有意向、有条件发展中蜂产业作为分批分步扶持发展对象。二是优选模式。主推丽水特色的“十箱万元”中蜂精准扶贫模式,即依托辖内蜂业龙头企业(合作社),遴选有蜜源条件的低收入农户,采取“统一蜂种、统一蜂具、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四统一模式,在房前屋后、田间地角放置蜂箱,户均饲养中蜂10群,实现年增收入1万元,真正实现在家门口脱贫致富。三是项目示范。省畜牧兽医局从蜂业专项资金中切块重点支持中蜂产业发展,三年共整合省、市、县三级财政支农资金2000多万元,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突出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中蜂。遂昌2016年在垵口、西畈两个乡实施了“十箱万元助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为40户低收入农户购置蜂箱并引蜂400余箱,户均可增收8000余元,目前已带动550户低收入农户养殖中蜂,养殖量达5800余箱。
第二步,人蜜并重、做优服务,做好“造血”文章。一是多渠道提升蜂农水平。邀请中国养蜂学会、浙江大学养蜂专家分期分批对蜂农进行技术培训,三年来全省各级共培训110余期1.5万余人次。同时,各地组织合作社技术人员巡回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技术帮扶。泰顺县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组建蜜蜂精准扶贫孵化园,为每个低收入农户安排蜜蜂6箱,以1周年为一个养殖孵化周期,进行手把手技术帮扶,合作社确保每箱蜜蜂可采割蜂蜜 10斤以上或每箱收入1000元以上,已累计带动本地及周边县低收入农民、残疾人300多户。二是多季节培育蜜源植物。针对我省蜜粉植物区域性和季节性分布不平衡、不均匀现状,省里统一编印了四季蜜源植物手册,引导鼓励蜂农人工种植蜜源植物。省畜牧兽医局专门采购无患子、栾树等3000余棵不同季节的蜜粉源植物赠送给基层蜂农开展植树活动,推动全省蜂农人工种植蜜源植物。开化县、龙泉市等把蜜源植物种植与美丽乡村、公路绿化、林相改造等同步规划同步落实,仅开化中村乡就集中采购蜜粉源植物1.2万棵,种植面积达120亩。三是多途径促进健康养殖。加强中蜂选育和开发利用,重点做好良种选育、隔离交尾和人工授精,大力推行中蜂标准化生产。湖州市成立全省首家市级蜂业研究院,重点开展蜜蜂养殖技术指导、中意蜂育种技术提升、蜜蜂授粉技术研究、微养蜂技术研究、蜂机具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等,推进蜜蜂产业绿色健康发展;遂昌、龙泉等县积极筹建九龙山国家级中蜂保护区,丰富蜂种基因库。桐庐县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步,品牌引领、融合发展,做好“活血”文章。一是注重品牌引领。省农业厅连续两年开展蜂产品十大名品评选,并在省农博会专门展示促销,加强优质蜂产品推荐宣传,提升产品附加值。各地创建了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小而精”的公共区域品牌,如“丽水山耕”“文成原蜜”及“蜂溢钱江”等。丽水山区低收入农户生产的土蜂蜜加入“丽水山耕”公共区域品牌,蜂产品溢价平均超过40%,最高土蜂蜜售价高达298元/斤。二是注重龙头带动。各地农业部门积极引导构建“龙头企业(或协会)+合作社+蜂农+基地”的新型产业联结机制,组织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进行产销对接和深度合作,与低收入农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江山市福赐德科技有限公司与6个养蜂互助合作社组建福赐德产销联合体,公司以高于市场5-10%的价格包销,年底再按产品销售总额的10%二次返利给蜂农。开化县钱江源之春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蜂农167多户,积极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三是注重融合发展。各地积极推动中蜂养殖向二三产业延伸发展,通过创办蜜蜂博物馆、蜂疗馆,建设蜂业休闲观光基地,打造以蜜蜂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举办蜜蜂文化节,促进蜂业经营从“卖产品”向“卖文化、卖体验、卖健康”转变,江山“中国蜜蜂博物馆”、长兴“蜂情小镇”缙云“中华蜜蜂文化主题园”相继亮相。5月20日各地纷纷举办中国世界蜜蜂日活动,进一步造浓产业发展和产品消费氛围。
浙旭
专家手把手传授养蜂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