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本报讯 5月21日,种业国际形势报告会暨第三届西湖种业论坛在浙江新农都召开。论坛以“主题报告+圆桌会议”的形式,特邀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吕波、先正达(中国)政府与产业事务总监张孟玉等种业界专家、知名企业代表,围绕“种业国际形势”这一话题,展开精彩演讲,赢得不少点赞。
加强种业国际合作
“引进来”“走出去”
吕波以“新时代中国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为主题,就种业在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种业发展成效与经验、当前农业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当前种业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等,进行了深入阐析,发表了独到见解。
他指出,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由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的新时代,种业要着眼于农业新机遇,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和方向:大宗作物用种量已少有增长空间,但品种换代升级空间很大;经济、特色作物种子种苗市场空间广阔;高附加值作物种子市场潜力巨大。
推动种业国际合作,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来”方面,在稳步扩大开放的同时,要保护原始创新。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正在推动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吸纳UPOV公约1991年文本核心内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全面提高品种权保护水平和力度。同时,继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违法行为,优化种业创新环境。“走出去”方面,要完善制度体系,修订《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在保障优异资源不外流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资源出口;研究加入国际种子检验联盟,建立与目标国检测结果互认的检测体系。要落实支持政策,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检验检疫、知识产权保护、境外试验、非疫区认定、企业税收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化解贸易壁垒,为“走出去”创造有利的合作环境。
种子企业怎么“走出去”?吕波给出3点建议:要依靠技术赢得市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学会放远眼光,克服单纯的贸易思维。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做强蔬菜“芯片”
张孟玉以“一带一路倡议与蔬菜种业国际合作”为主题,分析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蔬菜种业发展的现状与机遇,并运用前沿数据,提出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宝贵建议。
张孟玉提出,种子是蔬菜产业的“芯片”,是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性。种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在过去40年里,全球种子市场交易额从1975年的12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38亿美元,未来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我国蔬菜种业市场交易额增速超过其他作物。
针对我国蔬菜种业效率低、成本高、竞争力弱的现状,张孟玉认为,需要激发更多的新动能来推动蔬菜种业发展。以种业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快技术育种进程,提升种子应用技术附加值;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环境,激励创新产品可持续推出;积极推进贸易发展,拉动种业出口。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瓜菜种子贸易中,我国出口量(额)远小于进口,因此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蔬菜种子出口总额中,沿线国家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而且很不稳定。
如何加强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合作?张孟玉建议:要针对不同国家,规划好战略、分好步骤,分别实施;要开展多元化合作;要依靠企业、行业组织和政府协同发展。
浙江神良种业总经理邵泰良等6位省内外知名种企代表,也就如何“引进来”“走出去”,分享了各自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