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嘉兴老人25年建鸟类“博物馆”

古稀之年希望给标本找个归宿

  •   海盐南北湖,自然资源独特,每年春秋季都有大批迁徙候鸟停留此地。这里是鸟儿繁衍生息的乐土。在南北湖畔的一座山上,有一个曾经“校长教师一人挑”的山村教师,他的名字叫陈其昌。在38年的教书生涯里,他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还利用课余时间钻研鸟类知识,为160多种鸟制作了390多个精美的标本。
      如今,陈其昌已年逾古稀,老人希望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这些宝贝能有一个好归宿。
    栩栩如生的鸟类王国
      5月1日,南北湖景区游人如织。在距离南北湖景区约2公里远的海盐县澉浦镇中心小学,因为放假,显得静悄悄的。两鬓斑白的陈其昌带着笔者来到了学校的一间教室前,打开门后一个精彩的鸟类王国呈现在眼前。
      展翅欲飞的苍鹰、侧耳倾听的长耳鸮、左顾右盼的红隼、若有所思的灰背隼、憨态可掬的领角鸮、“怒发冲冠”的红翅凤头鹃……一个个陈列在柜中的鸟类标本栩栩如生,连神情姿态都极其生动。
      为了方便参观,陈其昌把这些标本分了类,游禽类、涉禽类、陆禽类、鸣禽类、攀禽类和猛禽类总共六大类,在每个标本下方陈其昌都贴了一张纸,简要介绍鸟的学名和主要特点。“涉禽类的鸟,适合在水边或沼泽地带涉水生活;陆禽类的鸟腿肌发达,不适合远距离飞行;猛禽类的鸟嘴巴大多短而尖,翅膀大,善于飞行,擅长捕食其他鸟类、鼠类、兔子以及蛇等猎物……”面对标本,陈其昌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在一只体形小巧、色彩艳丽的赤翡翠跟前,陈其昌介绍,这个标本是在1995年制作完成的,当时这只鸟被一个村民捕杀后卖不掉,“他知道我在做标本,就拿来卖给我。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专门来看过这个标本,说这是浙江发现的首只赤翡翠。”
      在这间教室里,存放着200多个鸟类标本,无论说起哪个,陈其昌都有一个故事。
    数十年钻研标本制作
      陈其昌是土生土长的海盐县澉浦镇南北湖村人。地处钱塘江北岸的南北湖依山傍海又有上万亩山林,每到春秋两季,大批候鸟总会把这里变成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这一切,让陈其昌自小就与鸟儿结下不解之缘。
      1969年,陈其昌被安排到北木山小学当山村教师。后来,北木山小学与南木山小学合并成谈仙岭小学,陈其昌是这所小学里唯一的老师,教授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全部课程,在课余时间,他开始学习鸟类知识,并把所学教给孩子们。
      陈其昌系统性地研究南北湖的鸟并决定做鸟类标本,是在1992年。“那一年,学校组织少先队活动,调查南北湖的鸟类。学生们发现了20多种,加上我认识的20多种,一共有40多种鸟,但还有很多鸟叫不出名字。”为了让学生们认识更多的鸟,并更好地开展鸟类保护,陈其昌决定制作鸟类标本。
      1993年秋天,陈其昌从摊贩手里买来一只死掉的雀鹰,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他开始制作标本。先是把鸟去肉去脂,用石灰、明矾防腐,再把棉絮塞进鸟肚子,用铅丝固定翅膀、骨架,然后进行缝制……前后忙了好几天,第一个小鸟标本终于做好了。陈其昌把标本带到学校,向孩子们讲述小鸟的故事,结果大受欢迎,这样一来,陈其昌做标本的兴趣更大了。
      之后二十几年,陈其昌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制作标本。“刚开始那几年,我制作的标本质量不高。1998年,嘉兴市教育局特邀大学教授来传授标本制作技艺,我报名参加了。”培训回来后,陈其昌改进工艺,取得很大突破。
      制作鸟类标本不仅过程繁琐,而且花费也不小。陈其昌每年至少要花2个月的工资购买标本鸟、防腐剂、铅丝、油漆等必需品。在标本制作过程中,陈其昌中过毒、被误解,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制作了390多个鸟类标本,并自费编印了《南北湖鸟类图册》,向学生和游人开展保护鸟类的科普宣传。
    希望标本不被“锁在深闺”
    “我制作鸟类标本,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鸟、保护鸟,所以我在制作标本的同时也将这些标本免费展出。”据陈其昌回忆,1993年,他在学校里建了标本角,后来标本角里放不下那么多标本,他就利用家里的储藏室进行标本展出,后来储藏室也放不下了,他就把家里的两间房子当成展馆,免费展出标本。2001年,他还请木匠做了18个大柜子,用来存放和展出不断增多的鸟类标本。
      陈其昌原先的家在山上,他把鸟类标本放在家中对外免费展出后,不仅吸引海盐当地的师生前来参观,还吸引了其他地方的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从2001年到2015年,有记录的参观者就达400批次万人以上,很多人说我建了一个鸟类‘博物馆’!”
      2015年,随着陈其昌山上老家的拆迁,他的鸟类“博物馆”也开始搬迁。“那一年我68岁,精力有限,之后便不再制作标本。我和家人搬到山下的过渡房里住,我制作的大部分标本被暂时搬到学校的这间教室里。”“标本放在教室里,算是还过得去,但我总觉得不够理想。”陈其昌坦言,虽说高质量的动物标本可以长时间保存,但标本的存放要求其实挺高。“不能受潮,不能被飞虫叮咬,还要求环境通风干燥。以前标本放在家里,我除了定期通风,平时很少开窗,就算开窗也要关好纱窗,生怕有飞虫进来。我制作标本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陈其昌告诉笔者,他的鸟类“博物馆”建在山上那几年,每逢假期参观者络绎不绝。尽管是免费展出、义务解说,但他只要看到参观者因此对南北湖的鸟儿有了更多了解,他就会特别开心。
      今年五一小长假,南北湖景区游人如织,而鸟类“博物馆”却被锁在相距不远的一所小学教室里,冷冷清清,这让陈其昌老人有些伤感,“我已经71岁了,身体状况不是太好,没时间照料这些标本。我希望有个理想的地方安置这些标本,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也让更多的人能免费参观!”
    顾雨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