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杨梅凋萎病如何防这项技术获省科技奖二等奖

  在日前举行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杨梅凋萎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鲜食大豆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推广”2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杨梅是我省特色水果之一,从产值而言已成为我省第一大水果。然而,杨梅凋萎病是本世纪初在我省新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危害重等特点,是当前危害杨梅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杨梅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有效防治这一新型病害,省农科院园艺所“杨梅凋萎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项目组的专家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是根据菌株的分生孢子特征,通过活体接种试验,明确其病源菌为异色拟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二是掌握了病菌分生孢子的释放和侵染规律以及病害的传播途径,通过病菌在树体内系统性分布研究,明确了杨梅树嫩枝带菌量最大,而年度间没有菌量高峰期的特征;发现了过度施用复合肥、修剪会导致病情加重,合理施用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可显著减轻病害发生的特点,为科学防控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开发了快速灵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并成功应用于病害监测预警和苗木检疫;同时利用水培离体枝条叶痕处接种分生孢子液,可有效鉴别不同杨梅种质的凋萎病抗性,为筛选抗性品种和抗病育种材料提供了可靠技术;四是首次发现硫酸亚铁可有效抑制凋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开发出了在杨梅果实发育期施用硫酸亚铁预防凋萎病技术,实现药肥两用的目的,并筛选出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和异菌脲等5种低毒高效杀菌剂,并探索出新型冬季清园技术,利用咪唑类、三唑类等杀菌剂代替石硫合剂等,提升了杨梅园冬季清园效果;发明了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伤口保护膏剂,并首次用于杨梅伤口保护。该项目集成了综合防控技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和开展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成果应用,相关技术已在温州、台州、丽水等杨梅主产区得到广泛应用,防效达45%-95%,有效控制了凋萎病快速蔓延的势头。近5年该技术推广面积达68.76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15.31亿元,增收节支9.9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
  针对鲜食大豆由鲜转干时存在品质差异大、抗病能力弱、技术不配套、周年供应能力差、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省农科院蔬菜所“鲜食大豆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组专家首次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解析国内外不同地区鲜食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鲜食大豆可溶性糖与水溶性蛋白含量相关规律,通过筛选获得了与SMV抗病基因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选育高产、优质、抗病鲜食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并应用于品种选育,提高了育种效率。同时,应用基础研究与育种实践、选育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优质、抗病的早、中、晚熟及适合延后栽培的鲜食大豆新品种,形成了多类型、多熟期、多用途系列品种。其中选育出的“浙鲜豆8号”“萧农秋艳”“引豆 9701”“沪宁95-1”等大豆品种入选浙江省主导品种,“浙鲜豆8号”为浙江省鲜食大豆区试对照品种。此外,该项目组还研发了鲜食大豆“春早、夏优、秋延”提质增效技术;制定发布了“杭州市鲜食大豆生产技术规范”和“杭州市萧山区鲜食秋大豆延后栽培技术规程”,通过标准的实施,提高了技术可操作性和到位率,创造了“鲜食春大豆最高亩产”等4项浙江农业之最纪录。近三年项目组累计推广鲜食大豆面积167.4万亩,占全省鲜食大豆种植总面积45.0%,助农增收3.76亿元。
连彥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