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青花发乌,表面绘有“拾”、莲花、小鱼的图案,不论是器形、花色都与开化龙坦窑出土的残件相似度颇高。”在马金镇霞山村的“炻食”小筑,龙坦窑手工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家良在不久前成功试制出了两只白底青花的龙坦窑青花瓷。
2014年,汪家良放弃了在外的事业,选择回归家乡,一心投入到龙坦窑制瓷工艺的研究中。汪家良说,他每年都会到窑址考察,研究泥料和青花料性,捡些瓷片做专业的元素鉴定,并通过大量阅读历史资料,探究龙坦窑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汪家良试制的青花瓷表面有一圈是不上秞的,颜色发黄,粗糙不平,饱含着岁月的痕迹。汪家良解释说,古窑烧制瓷器往往是一个摞一个地烧,所以瓷器底部会与下面的瓷器表面接触,这一层往往是施不上秞的。“这发黄的一圈是龙坦窑瓷器与现代瓷器的区别,我用山上挖的红泥和上瓷泥,就烧出来了这种泛黄的岁月感。”
龙坦窑出土的青花瓷残件装饰纹样和字款非常丰富,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拾莲”与“富贵有余”两种。汪家良对照着残片上的纹样,一笔一画地绘制出相似的图案。“龙坦窑是民窑,纹饰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随意,我在仿制的过程中也试着呈现出潇洒活泼的感觉。”
从2014年接触到龙坦窑开始,汪家良就开始试制龙坦窑青花瓷,几年里经过数次的失败与经验总结,终于成功烧出了十几只相似度很高的青花瓷器。汪家良十分激动:“我想通过这次成功试制,可以慢慢复兴开化的青花瓷产业,希望‘瓷’可以与‘根’齐名,成为开化的两张金名片。”
透过汪家良坚定的眼神,这座带着历史沧桑的开化古窑,承载着开化制瓷人传承与复兴的朴素愿望,焕发出新的光芒。
刘奕琦 梅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