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古法制姜糖 传承百年滋味

  •   这几天气温忽高忽低,一旦受凉感冒,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习惯煎上一碗姜汤服下,用于祛除风寒。对于年幼的孩子,喝不下火辣的姜汤,吃上几粒姜糖,也不失为一种预防风寒的好选择。
      姜,作为一种神奇的食材,当被糖果的外表包裹起来后,仍然挡不住其作为药食同源的神奇作用,还增加了独特的口感。这种包裹着生姜的糖闻着喷香,它不像糖果那样甜得发腻,还有一股老姜的辛辣味,这就是江南水乡人记忆中的零食——姜糖。在湖州市菱湖镇,就有这样一名老手艺人——古方制姜糖传承人邱兰芳。
    重操祖上旧业
      今年62岁的邱兰芳是菱湖镇西栅社区的居民,也是传统糖果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人。“我们祖辈都是做糖果的,这门手艺传下来已经有150年了。从我懂事开始就跟着学了。”说起姜糖的历史,邱兰芳脸上掩饰不住骄傲。“小时候看着长辈们做姜糖,有时候还会帮忙做些剪糖或折纸包的事。”邱兰芳说。
      初中毕业后,邱兰芳进了一家工厂工作。看着厂里效益不好,思来想去邱兰芳萌生了重操祖上旧业的念头。“我23岁时父亲去世,弥留之际交代我要把这份产业传承下去,30岁重新做糖也不晚。”说干就干,邱兰芳马上寻访到适合做糖的小型作坊,把父亲留下来的制糖家什都搬了过去,同时添置了一部分工具。这一做,就是30多年。
    用心揣摩指导
      这几年,邱兰芳的身体不太好,10多年前碰巧遇上钟菊妹有拜师学习之心,他便将方法传授与她,自己退居二线。如今,邱兰芳常做的事是在徒弟身边做指导。
      只见钟菊妹熟练地舀起冷水倒入锅内,随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糖、油、醋等辅料。烧制15分钟后,钟菊妹将洗净去皮剁得细碎的生姜倒入。“还要加入一勺自制的白饴糖,这是独家秘方。”邱兰芳介绍,这样做出来的姜糖色泽和甜度都更好。
      锅内乳黄色泛着的清香姜糖汁不断沸腾着,钟菊妹用锅铲时不时搅动下。“你看,颜色差不多可以出锅了。”邱兰芳提醒道,煮久了做出来的姜糖就会有焦味。在一旁,一口盛满冷水的水缸上已经放好了一个大平底锅。“滋”的一声,钟菊妹抬起熬制好的姜糖汁倒入大平底锅,“这个步骤是要冷却,刚倒上去时温度高达200度。”钟菊妹带上手套,时不时往水缸里加冷水,还不停揉几下凝固起来姜糖汁。
      待姜糖汁全部凝固成一团姜糖,最辛苦的一个步骤来了。只见钟菊妹和小工一人拉着一头,把姜糖绕圈、拉长,摔到铁板上发出“咚咚”的声音。“拉扯时需要很大力气,拉的时候还要忍受糖条的热度。”反复拉扯10多分钟后,糖条瞬间变成了白乎乎的颜色,钟菊妹顺势把糖条抛在一旁特制的棉被上。这是用来保温的,以防冷却下来的姜糖太硬剪不下来。三人利索地拿起剪刀,一人捏住一根,随着糖条上下翻转,一颗颗粽子形状的糖块就成型了。
    老味道新产品
    “我不只做姜糖,还有粽子糖、饴芽糖等。姜糖是治疗感冒的良药,受到老少的欢迎;粽子糖有历史的味道,年纪稍长一些的顾客最喜欢;饴芽糖不但温润清凉,还有益止咳化痰。”邱兰芳说,时代在变,口味在变,邱兰芳的古方制糖也一直在创新。
      随着技术与配方的不断改良,邱兰芳在保留色、香、味俱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口感。他边说边拿起一颗裹着松仁的粽子糖,只见琥珀色的粽子糖晶莹剔透,镶入其中的几粒乳白色的松子错落有致地在糖里凝固,放一颗入口,一股甘润、香醇的滋味弥漫整个口腔。
      邱兰芳说,粽子糖的制作比姜糖简单一些,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拉糖过程,但熬制也需要经验和耐心。经加料、冷却、拉条、剪切等操作程序。
      如今,邱兰芳古方制作的糖已形成了一个小市场,每年“十一”到来年“五一”是他和徒弟最忙碌的时候。
      在邱兰芳的记忆中,每年都会有人专程打听寻找来买糖。“上海的,江苏的都有,甚至镇上有些人出国想念家乡的味道,还会让家里人来买寄去。”虽然市场上售卖的姜糖大多已用机器取代人工,但是邱兰芳坚持用古方制作。在他的心中,这味道是机器不能替代的。 吴丽燕 叶诗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