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山区面积很大,约占陆域面积70%。其中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山区总面积33.7%,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占山区总面积66.3%。在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到处都是绿水青山,景色秀丽。
山区地形复杂,峰峦起伏。由于海拔高度和坡度、坡向的不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俗语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明山区气候的复杂性。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山区的气候资源,可为建设美丽乡村服务,使绿山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一,选择生态农业作为主导产业。
山区的一个村或一个乡,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选择与当地的气候类型相符合的产业。气象专家认为,山区多数地方,宜选择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所谓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要求,粮食生产要与多种经济作物发展相结合,大田作物要与林、牧、副、漁业等产业相结合,发展大农业要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二,根据山区气候特点,统筹发展大田作物与林、牧、副、漁产业。
山区气候有垂直地带性,光、热、水资源分布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因此,一般高海拔地区,应发展生态林、公益林和用材林;在低海拔处,宜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种养业,水产养殖业和大棚种植业;在盆地、谷地底部和河流两岸,应发展以粮食为主的大田种植业和果蔬菜产业;风景好的小溪边可建设农家乐,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打造一个经济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快速变成“金山银山”。
第三,利用山区的气候优势层,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所谓山区的气候优势层,是指山地的某一高度(或层域)的光热水条件,对某种农作物的生长特別有利,从而可获得该作物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茶树是一种喜温暖、喜湿润、怕强光的植物。在山地的某一高度或层域,温度适中、雨量充沛、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光线柔和,以散射光和漫射光为主,这样的气候条件,最适合茶树生育,可生产高山云雾茶。这种云雾茶品质好、售价高,效益比平地上生产的普通茶叶高好几倍,而且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个气候优势层的高度,在浙江省自北而南,大约是海拔高度150—750米左右。
第四,利用山区多种多样的小气候资源,发展喜温怕冻的作物,减轻霜冻害。
柑橘树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帶果树,喜温暖,怕严寒,冬季温度降到-7℃就要受冻。茶树在越冬期耐寒性较强,但在早春茶芽萌发长嫩叶时,气温降至0℃左右时,茶芽和嫩叶就会受冻,影响当年春茶产量和品质。为防御和减轻喜温植物冻害和霜冻害,在山区可选择坐北朝南的畚箕型地形内侧种植。这种地形北面、西面和东面有小山,能阻挡或减弱北方冷空气,南面开口,冷径流排泄畅通,因此温度比周围高、冻害轻。或者在背风向阳的丘陵地斜坡中、上部种植喜温作物,因北面有小山遮挡,北风影响小,加上在坡地的中、上部,冷径流不会形成“冷湖”,所以冻害也轻。此外,在大水体(如湖泊、水库)沿岸、岛屿或半岛上种植喜温作物,因受水体影响,冬季降温慢,气温较高,作物也不会受冻害或霜冻害。 黄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