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本报讯 “我们一定要把建德的草莓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同时,给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后勤保障。”当建德市红姬草莓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建明接过沉甸甸的牌子时,有点小小的激动。4月24日在临海召开的省民办农技推广平台工作会议上,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向6家平台项目实施单位授了牌。
民办农技推广平台,是省农技推广基金会新创立的农技推广资助项目。旨在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实用人才。加上去年推出的12家,我省民办农技推广平台现在已有18家,涉及农业、林业和渔业各类种养业的细分产业。
记者从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了解到,省民办农技推广平台启动一年来成效明显。一是培训了一批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骨干,其中既有职业农民,也有大学生、硕士研究生。据统计,2017年全省各平台共招收中长期农业研修生、实习生82人,研修时长一个月左右,最长的达半年,各平台还承担其他的短期培训和供实地考察参观等任务。二是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各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活,如羊岩茶场的多项专利,龚老汉鳖业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冠军香榧的苗种繁育和加工等领先技术,利用平台不断推广。三是扩大了影响,提升了知名度。就连广西、贵州等地也有政府领导带队,组织农民慕名前来学习。四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吴兴三兄弟养殖公司的108亩养殖塘,利用从平台学到的技术,使鱼苗成活率提高了20%,每亩增效几千元。舟山定海区硕士学员王俊,从平台学成回家建起2万袋规模的黑木耳基地。五是增强了信心。平台培训初步探索出一条培养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推进了市、县(区)农技推广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据介绍,省民办农技推广平台项目实施期为5年,期满后可继续申请。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副会长虞洁夫指出,下一步要在原有基础上把农技推广做得更好,尤其是今年新确定的6家平台,要尽快制定好工作计划,及时启动培训项目。各地的农技推广基金会要积极做好管理和组织工作,争取今年我省民办农技推广平台项目工作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