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总吨位4484吨的“东海渔仓”浙玉渔加99999船披彩挂红,缓缓起锚,离开台州市玉环坎门国家渔港,带着6艘过驳子船向东海作业区疾驶而去。这标志着玉环市“海上加工中心”、我国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正式投运。“有了这个加工中心,我们就能直接在海上卖掉虾货。不但作业时间延长了,油费等生产成本也能节约不少!”海上加工中心的成立,让当地从事拖虾的船老大们欣喜不已。
打造海捕虾全产业链新模式省时省钱售价高
“我们这艘海上加工船从鲜虾蒸煮、烘干、大小分类到脱壳,全部实现自动化,每天能加工20多吨虾米,续航力达两个月。”
浙玉渔加99999船“掌舵人”、玉环东海渔仓现代有限公司老总林招永说,“以往传统作业方式是拖虾渔船捕获的鲜虾通过渔运船接送回港,渔运船出海一个航次要好几天,为了给鲜虾保鲜,往往会往鲜虾里加入一些添加剂,防止鲜虾变黑、腐烂,但是添加剂使用不当,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我们把加工厂移到海上,拖虾船捕捞上来的鲜虾马上由6艘辅助船过驳至海上加工母船,第一时间加工成成品,不再依赖添加剂保鲜,加工的虾米鲜度更好,口感更佳,自然能卖好价钱。不但如此,由于省却了渔运船往返外海渔场和渔港的中间环节,还节省了一大笔成本!”
年加工鲜虾预计在2万吨以上整道流程仅需28分钟
据介绍,浙玉渔加99999船长98米,宽16.8米,主机功率3000多马力,总吨位4484吨,造价五千多万元,从舟山购进,原为冷冻船,“东海渔仓”花了3个多月时间才把它改造成海上虾米加工船,并顺利通过船舶检验。
说起购置这艘船的初衷,林招永很感慨。6年前,林招永去温州一家船企考察,当时就有这个想法,然而,真正让他下决心的,还得从去年8月环保部对玉环市的环保督察说起。当时,由于岸上几家虾米加工厂生产过程中污水排放不达标,拒收林招永的公司从海上收购的鲜虾,于是,200多吨鲜虾被当作垃圾倒掉,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痛定思痛,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论证,“东海渔仓”慎重出手,投资5000多万元,组建集加工母船、过驳子船、生产船为一体的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开创全国先河。“我们这艘加工船拥有两条生产线,从鲜虾入仓到出盒装成品,整道流程下来仅仅需要28分钟,年加工鲜虾预计在2万吨以上。生产的虾米主要销往台湾、日本、美国,国内需求量也很大。”说起这艘海上加工船,林招永如数家珍。“因为现场收购,以往岸上加工厂七八公斤鲜虾加工一公斤虾米,我们这艘船六公斤鲜虾就能加工一公斤虾米。生产虾米的下脚料虾壳还可以回收成为生产调味品的原材料,此外,船上还拥有尾水处理系统。”
这一母六子,犹如一个移动加工厂,与在海上作业的玉环150多艘拖虾渔船形成生产加工无缝对接,解决了加工链断档、食品安全、渔船增产海货贱卖等问题。林招永掰着手指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每条生产线一个小时能“吃”进8吨鲜虾,按每天工作10小时计算,一艘船一天能加工160吨鲜虾。“正常情况下,一艘拖虾渔船平均一天生产1.5吨鲜虾,由于我们的鲜虾收购价会比其他渔运船高,届时,不光玉环市内的拖虾渔船会把鲜虾直接在洋面上卖给我们,就是相邻的温岭、路桥、洞头等地的拖虾船也会被我们吸引过来!”
传统渔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新模式可供全国借鉴
“从公司组建、加工船购置以及审批,仅用了2个月时间。”林招永激动地告诉笔者,多亏了各级各部门的高效协调,并专门出台政策鼓励扶持,审批流程严格贯彻“最多跑一次”,让企业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工艺流程的完善上。
拖虾作业是玉环传统的捕捞作业方式,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不仅有效缩短了海上捕捞、运输、陆上加工的时空距离,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其加工的虾品因品质优良,目前已经有了大量的订单预约,而前期的成品将统一出口至美国、日本等地。“预计年可加工深海虾2万吨以上,间接为当地拖虾渔民增收1亿多元。”林招永说。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对“海上加工中心”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海上加工中心”是一种全新的渔业运行模式,在安全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特别是海洋环境保护及陆上环境保护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对渔村振兴、渔业提质、渔民增收都将带来利好,值得在全国推广。
倪建军
玉环海上鲜虾加工“巨无霸”带领6艘辅助船浩浩荡荡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