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不可忽视的侧向思维

  拿破仑有个习惯,当他在战场上遇到困难时,就找人来下棋,让神经放松一下。往往棋下不到一半,他就大叫一声“有了”——新的作战思路找到了。
  其实,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也常有类似情况。当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想不明白、理不出头绪时,便暂时放下,去打打球、练练书法,或听听音乐、浏览一下报刊,等等,让脑子放松一会儿,往往不经意间,就来了灵感。
  这种思维方式,在思维学上称为侧向思维,又称“旁通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种形式。侧向思维,就是对要解决的问题,在正向思维之外,进行“旁敲侧击”。其要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资讯,来解决面临的难题。其特点是思路活跃多变,善于联想推导,随机应变。
  侧向思维,常常可以“歪打正着”,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有成就的人,无不重视和善用侧向思维。例如诺贝尔,他一生的发明众多,获得专利的就有255种。他还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也都有一定成果。他是著名化学家,但又精通音乐、绘画、文学、哲学等,可谓多才多艺。他兴趣爱好广泛,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俗话说“一通百通”,他的发明与侧向思维不无关系。
  又如达·芬奇,他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一直没找到理想的犹大原型。直到有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说,再不动手画就要扣酬金了。达·芬奇本来就对这个院长的贪婪和丑恶感到憎恶,此刻看到他,转念一想,何不以他作为犹大原型呢?于是立即动笔把他画了下来。这显然也是得益于侧向思维。
  人的兴趣爱好越广泛,知识就越丰富,各种知识又都可以触类旁通,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良性循环,也易于产生侧向思维。侧向思维的偶然性,寓于其必然性之中。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李志远/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