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荣
近日,有媒体刊文抨击当前扶贫领域怪象:一些地方围绕扶贫手册搞出了许多名堂和花样,扶贫干部填本填到手发软、签字签到手抽筋,更“要命”的是还不能涂改,写错一个字就得拿新本重填。如此种种,让很多基层工作者苦不堪言。
平心而论,基层工作既复杂又敏感,尤其像扶贫这类民生工作,讲究精准细致无可厚非,为摸清底数填本、签字等措施也必不可少。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陷入“本本里头出成绩、五六个本子来回填”的怪圈,就很容易异化成形式主义。“纸来纸往”“本来本去”,这种追求文本精致的形式主义,不仅在客观上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挤压了基层干部真正干实事的时间和精力,俨然成为基层工作的一大负担。“不怕事多任务重,就怕要求不实用。”既然大家对“本本主义”诟病颇多,可为何还要硬着头皮迎“本”而上?在笔者看来,考核的指挥棒效应不可忽视。如今在不少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以本本论英雄、以材料评高低的倾向,赶材料就成了基层工作的一项必备技能。再加之一些领导急功近利,这边工作刚布置,那边就想出成果。于是乎,很多上面的任务指标和考核压力到下面层层加码,基层干部害怕检查不过关,被扣了“票子”、摘了“帽子”,于是粉饰本本被奉为上上策。更有甚者干脆把扶贫培训办成了填表培训,不讲政策净讲如何应对检查,本末倒置让人哭笑不得。
唯“本本”就难唯“实”。破解这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关键是从扭转绩效考核标准着眼。对于上级来说,考核基层工作是否做到位,除了听汇报、审材料,更需要去一线亲自看看。多蹲田间地头,多坐农家炕头,多聊百姓家常,从柴米油盐中看成效比翻二手本本更可靠。而对基层干部来说,少了“文山会海”之劳形,减了“纸上谈兵”之虚功,就能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就能真正扑下身子入户走访,切实了解群众所需所想,让开出的治理药方更聚焦、更有效。
整治形式主义,说难则难,说易也易,根本就在一个“实”字。多出实力、多看实效,实功虚做的痼疾方能得解。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