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让“特色”成为脱贫“亮色”

  □李洪兴
  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火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竹水杯,另一个是红苹果。在多数人看来它们再普通不过了,但背后有一段相似而不凡的故事。
  先说竹水杯,它成了贵州赤水村民脱贫攻坚的工具。“90后”代表杨昌芹介绍说,杯子外面有一个竹编套,取材于当地的慈竹,经过20多道工序手工加工制作而成,编织这样一件产品能收益百元。以前拿锄头的农民如今有了手艺,村里八成人住上了小洋楼,六成人开上了小汽车。
  再说红苹果,它在云南昭通近80年的种植历史中撑起了一个当红产业。昭通苹果种植从最初的158株果树到现在的40万亩、产值30亿元,带动了30万群众增收。如今,昭通群众种苹果、做电商,全国都能品尝到甜、脆、红、蜜的果品。
  脱贫攻坚需要搭建一个“致富媒介”,只有通过源源不断地造血,才能治穷病、拔穷根。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区位特色、资源禀赋,每个地方的致贫原因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脱贫之路不能从一个模子里刻画出来。有特色的脱贫才能激活当地资源,让致富的动力十足。就像赤水村依托竹乡资源、编织工艺,赋予普通杯子以竹文化的传统内涵,深受市场青睐;也像昭通苹果,承续数十年的种植历史,让苹果从一种果品发展成一类产业。脱贫不是简单的人财物帮扶,而在于能否挖掘出自身独特潜力,只要吸引人便能赢得市场,在致富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时至今日,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若想跨过一道道坎,就应该在“特”上下功夫、在“准”上做文章、在“精”上求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换句话说,脱贫致富要因地制宜、尊重规律,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摸住特点、把脉特色?脱贫路上从来不缺少致富的火花,而是缺少深挖特色、点石成金的发现与坚持。
  中国作为公认的消除贫困最成功的国家,对世界贡献甚大。不全盘复制、不一刀切下、不忽视自我,这一实践出来的中国经验,在国内要求贫困地区利用自身特点启动发展的引擎;在世界范围内,启示贫穷国家,应该结合地缘与资源优势,点火前进的发动机。如此,每一点“特色”才能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亮色”。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