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之一,制作程序繁多,能用最简单的材料塑造出千变万化的形象。
在安吉县灵峰街道大竹园村,有一位村民,用脚下泥土,勾起了人们儿时的乡土记忆,用指尖留下了浓浓的乡愁。他就是泥塑县级非遗传承人——63岁的尹爱明。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前,来到灵峰山脚下大竹园村的泥塑馆。一进馆内,眼前一排排泥塑作品就格外吸引眼球。
春天里,牵着牛的劳作者正在辛勤耕地;秋天到来,村民们收稻子、打稻谷,一片丰收景象;远方,健硕有力的男子正在驯服桀骜的骏马;近处,头戴蓝头巾的采茶姑娘背着茶篓愉快地采茶,口中仿佛哼着小曲……“这里展出的是我一部分农耕系列作品,塑造的都是我们小时候身边的场景,展示我们美丽乡村的特质。”30年前偶然的机会,尹爱明接触到了泥塑创作。对于这位成天与田地泥土打交道的农民来说,泥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将普通的泥土变为乡土气息浓厚的工艺品,对于尹爱明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但这项手艺看似简单实则门道很多,光原材料泥巴的准备就要好多道工序。
就地选取安吉的浅灰色黏土,用木槌敲砸捣炼。太湿的泥,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泥则要将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在捣炼过程中加入棉花,可使泥土的黏性更好。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最终去了杂质的泥土跟做鱼圆、肉圆子的材料一样细腻,一捏成型。”
接下来就是构思、搭架、上泥到最后不断打磨成品,尹爱明说前前后后需要七八十道工序,而其中最难的就是人物肖像神态的拿捏。
如何让泥塑作品生动、自然,是考验手艺人技术水平的关键,得一点点磨和抠。在驯马泥塑作品前,观赏者甚至能清晰地看到马背、马腿上的毛。“打磨的时候手法很有讲究,不是一味地打磨得很平整。要凸显出马毛,我就得将表面的泥打得不平整,有几根还是呲开来的,就很自然。”“创作作品的时候通常一做就是一天,遇到创作瓶颈期,半夜突然有了灵感我会马上爬起来修改,复杂的作品要创作四五天。”尹爱明说。
尹爱明的作品多次在县里展出,还曾受邀至重庆、四川、安徽等地亮相。为了更好展示他的乡土作品,去年12月份,由村里投资占地400平方米的泥塑馆正式开馆。“现在展馆内只展出了30多件我的作品,我准备接下来再创作一批以农耕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尹爱明介绍,泥塑馆以后还将成为非遗传承基地,对泥塑有兴趣的孩子们可以过来学习这门技艺。
王艺潼 钟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