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耕地轮作休耕将进一步扩大

自主参与,确保农民不吃亏

  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轮作休耕面积为2400万亩,比上年翻一番。此后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力争到2020年轮作休耕面积达到5000万亩以上。
  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如何保证农民不吃亏,怎样让农民有积极性,成为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未来中央在财政补助政策上将做出哪些具体安排?对此,财政部农业司副巡视员凡科军指出,财政部高度重视耕地的轮作休耕试点工作,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耕地的轮作休耕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规模。
  凡科军介绍,2016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耕地轮作休耕资金14.36亿元,2017年增加到25.6亿元,2018年拟安排约50亿元资金支持。为了保证参与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农民不吃亏、有积极性,在实施中不断完善轮作休耕补助政策,补助标准将实现“两个平衡”。“第一个平衡为注重作物之间收益的平衡,根据不同作物种植收益的变化,合理测算轮作补助标准,让农民改种以后有账算,不吃亏。”凡科军举例说,比如在东北冷凉区,按照玉米大豆1∶3的收益平衡点,每亩轮作补助为150元。“第二个平衡为注重区域间收入平衡,综合考虑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合理测算休耕补助标准,每亩补助500-800元。”凡科军介绍,各地将与每一个试点户签订3年的轮作休耕协议,明确相关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休耕地休而不退、休而不废。“财政部要求试点省因地制宜采取直接发放现金或者是折粮实物补助的方式,落实到县乡,兑现到农户,并将轮作休耕补助与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相衔接,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激励效应。”凡科军说。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在原则上,农业部提出“三注重、一尊重”:一是要注重产能提升,休耕不是弃耕,更不能废耕,休耕不能改变耕地的性质,也不能削弱粮食生产能力,这是一条底线;二是要注重政策引导,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承担试点的农户给予必要的补助,确保试点农户收入不降低;三是要注重问题导向,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轮作重点在东北连作障碍区,休耕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以及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四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
(摘自《人民日报》 李慧/文2018年2月2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