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世界农药市场徘徊的情况下,植物生长调节剂一直稳步增长,我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业也发展迅速。日前,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发布了《2017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业白皮书》,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产业动态、应用技术、科研发展、行业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把脉。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底,我国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企业354家,有效登记产品894个,年生产销售量约1.8万吨,销售额约2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登记对象涉及95种作物、53种用途,年生产应用面积约20亿亩次,形成了从原料供应、研究、生产、销售到推广应用的产业链。虽然与其他传统农药相比占比较小,但发展前景广阔。
白皮书指出,随着新种类、新功能不断被发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应用技术已非常成熟,产生了显著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随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广泛应用,作物生产目标提高、品种更新和高新技术的引入、生产管理技术变革等因素,对作物化控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在改善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性、节本省工、辅助机械化、水肥药一体化、满足新作物生产需求等方面加强技术探究。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也不容小觑。如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给棉花化学打顶可以大幅节省用工,但也有可能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使棉田上部果枝不能很好伸展。所以,就需要研制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既能起到省工节本的作用,又能尽可能减小对作物不良生长的诱导。
另外,目前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水、肥和药协同使用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需要加强研究,组装成集约化的技术体系,通过水、肥、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科学应用,使农业的投入和产出达到预期最佳效果。
白皮书指出,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减少农药用量和恶劣气候对农作物的损害。但因各地生产条件不同,一种或者几种调节剂很难在多个地区或者较大范围内均达到显著的施药效果。因此,今后可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生产中出现的诸如高低温、旱涝、病虫草害等问题,研究针对性强、更环保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与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配合使用的方法。此外,以天然植物及海洋资源或发酵产物为原料,研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