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春马铃薯播种季,防控黑胫病须重视

  眼下,正是春马铃薯播种时节。过去,在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马铃薯黑胫病,近年来随着南方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加上种薯多从北方调运过来,该病在南方马铃薯产区也呈多发趋势。2017年,金华等地已有零星发生马铃薯黑胫病。因此,各地在种植马铃薯的时候,需高度重视马铃薯黑胫病防控,从种薯播种开始,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以免该病大面积暴发,造成损失。
  据了解,马铃薯黑胫病发生时,主要症状是植株茎基部变黑,所以叫黑胫病。这是一种细菌性土传病,病原是欧氏杆菌属的马铃薯黑胫病菌。马铃薯发生黑胫病时,轻者植株死亡率达2%-5%,重者可达50%以上,导致马铃署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产,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种植效益。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侵染薯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后,即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后,一般株高15-18厘米时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植株胫部变黑,萎蔫而死。
  感染黑胫病的马铃薯切开后,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有别于青枯病。
  马铃薯黑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种薯带菌传播,病菌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植株发病。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
  马铃薯贮藏期,带病菌的薯块通过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可使健薯染病。因此,贮藏条件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时,有利于病情扩展。种植带病率高的种薯或多雨、低洼地块,马铃薯黑胫病发病重。
  马铃薯黑胫病防控技术:
  1.尽量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有条件的地方选择脱毒种薯。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种薯,并仔细了解种薯来源,避免选择发病区的种薯,同时保存好购买票据。马铃薯品种可选择“兴佳2号”“东农303”和中薯系列等品种。
  2.种薯切种时,要注意刀具和薯块消毒。如发现病薯,要及时清除,刀具用高锰酸钾或75%酒精浸泡消毒,两把切刀要轮换使用。切好的种薯用细菌性药剂(甲托+叶枯唑或春雷霉素)及草木灰或滑石粉进行拌种。
  3.在气温较高时,马铃薯黑胫病发病重;土质好坏也影响黑胫病的发生,土壤黏度高而排水不良的地块、低洼地块,发病较严重。因此选地时,尽量选择地势较高、不积水、土壤疏松的沙壤土进行种植,预防和控制黑胫病等土传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实现轮作。
蒋梅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