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

牢牢把握“优先发展”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释放了更为强烈的重农强农信号,进一步强调和凸显了“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这是史无前例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列为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之一,吹响了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新样板的时代号角。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筑牢思想基础,把“优先”贯彻在认识中。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三农”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真正搞清楚新时代“三农”工作到底要怎么做、弄明白乡村振兴战略到底要怎么实施,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走进新时代的浙江“三农”,无论是自身内在的发展追求,还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其的期望和要求,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所承担的功能和作用,都已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再以老眼光来看待今日的“三农”工作,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将“三农”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来通盘考虑,牢牢树立“三农”优先发展的主导思想,才能夯实发展根基,扛起“重中之重”。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强化政策安排,把“优先”落实在保障上。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必须在相关的人、财、物支持上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用老百姓的话说,光打雷不下雨可不行。更何况,我们面对的还是一个历史欠账颇多的“三农”。从全局来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体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依旧是短板、农村依旧是短腿。 (下转第3版)
(紧接第1版)从浙江农业农村发展自身情况来看,同样存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之间不平衡、城乡要素流动不平衡、主体发展不充分、产业融合不充分等系列问题。补齐短板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推动快速发展更需要政策的倾力支持,要重点在农业绿色发展、人才支撑,及农民脱贫致富、乡村环境整治、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加大政策创设力度,努力营造发展氛围,优化发展环境。只有补上了短板,蓄足了动能,浙江“三农”才能满血前行,勇立潮头,持续领航。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强化考核考评,把“优先”体现在导向里。党旗所指,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块硬骨头,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换句话说,要有调度高效、引领有力的指挥棒。指挥棒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考核考评体系,它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倒逼。只有注重结果导向,才能倒逼各方面、各环节认识的到位、政策的制定、举措的实效,才能层层压实责任,步步开拓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党委、政府坚定重农强农战略思想,更加重视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千军万马齐抓“三农”、千山万水哺育“三农”、千方百计帮扶“三农”,真正形成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才能将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在之江大地上写好乡村振兴的样板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