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五谷杂粮中的“五谷”到底指的是什么?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些从植物考古研究角度来讨论的有关五谷的故事。“五谷”出自于《论语》中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后代的儒家学者们逐字逐句地进行了解释。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学者赵岐的解释,赵岐说五谷就是水稻、糜子、谷子、小麦、大豆。
水稻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将稻谷作为主要粮食。关于栽培稻起源和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历来都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问题。
植物考古在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上的重要发现,来自一个著名的遗址——田螺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余姚县,它与河姆渡遗址相距只有7公里。
田螺山遗址埋藏的文化遗物与河姆渡遗址完全一样,考古学家把田螺山遗址文化也称作是河姆渡文化。在这次发掘中,考古学家采用植物考古方法,系统地获取遗址中埋藏的各种植物遗存,比较重要的发现是稻谷的基盘和小穗轴。
我们都知道水稻的稻谷是长在稻穗上的,但如果你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每一个稻谷粒与稻穗的衔接之间还有一个小枝,这个小枝我们就叫它小穗。稻谷谷粒是通过小穗与稻穗的主干相连接的,这个小穗的顶端叫小穗轴。稻谷的底端叫基盘。
在水稻生长期间,稻谷基盘与小穗轴是连接在一起的。水稻在没成熟的时候这两者连接得很好,但是一旦成熟,小穗轴和基盘二者之间的连接面就松开了,于是稻谷就落在地下了,落在地下以后来年再生长再繁殖。
所以,如果是野生稻,根据它自然的繁殖机制就是成熟以后稻粒要落在地下。可是栽培稻就不成了,栽培稻如果成熟后也落在地下就麻烦了——等我们收获的时候就颗粒无收了。所以水稻从野生稻向栽培稻驯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变化,就是成熟以后从落粒变为不落粒。
那么决定它不落粒的关键点在哪呢?就在小穗轴和基盘的连接面上。根据基盘和小穗轴连接面的特征,来准确地判断它到底是栽培稻还是野生稻。
考古学家从田螺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基盘,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稻谷,有30%的个体表现出的是栽培稻的特性,还有将近40%表现出的是野生稻的特性,另外还有30%介乎中间。
这个发现说明栽培稻的驯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革命性变化,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进化过程。
考古早已发现一万年前的人类已开始利用稻谷了,但一直到距今6000到7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只有30%才完全进化成为栽培稻的特征,所以说稻谷的栽培驯化过程可能经历了数千年之长。
粟、黍和大豆
粟也被称作谷子,黍也被称作黍子或糜子。粟和黍在中国的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的农业起源是分成了不同源流的,其中一个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另外沿着黄河流域存在着一个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区域,它的主要农作物就是谷子和黍子这两种。
大家都知道,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在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就处在以种植两种小米为特点的北方旱作农业地区。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起源于中国。
通过植物考古,对大豆的起源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大豆,由此证明了大豆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被我们中国古代先民驯化出来了。
小麦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
我们知道几大文明古国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以至于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古代文明的农业生产种植的主要农作物都是小麦。所以有人说小麦是一个传奇的农作物,它养育了大多数古代文明的国家,除了我们中国。
那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根据文献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甲骨文中有小麦的字,不光是一个,有两个字:一个是“麦”,一个是“来”,这两个字都是象形字。通过植物考古研究,已经在全国40多个遗址里发现了大量早于距今3000年的小麦遗存了。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几个年代最早的小麦,都出土在山东半岛。
可是植物考古发现,一直到汉代,北方地区出土的农作物仍然是以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主。那就是说,小麦传入中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并没有替代两种小米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
南稻北麦,这是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格局。但一直到汉代以前都没有,为什么小麦迟迟没能打败小米而成为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呢?
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它的水土不服。小麦起源于西亚,西亚当地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潮湿、夏季炎热干燥,它的主要降雨是冬季和春季,所以小麦是个夏收作物,冬季末种,夏天收割,它这种生长习性也随之传播到了中国。
但中国是东亚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气候区是水热同季,就是夏天炎热多雨、冬天寒冷干燥,其中最缺雨的是春天,所以北方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而小麦恰恰是在春天灌浆时最需要雨水,所以它传到中国以后不太适应。因此中国古代先民要发明创造出一整套新的种植技术,才能让小麦在我国广泛地普及开来。
小麦虽然传播得很早,但是成为主要农作物比较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大家没想到,就是我们传统的饮食习惯拒绝接受新来的这种食物。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中国人不太愿意吃小麦呢?这里可能和一个问题有关系,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粒食习惯。不管是吃小米也好吃大米也好,都是整粒地煮和整粒地蒸。
而麦类作物必须磨成粉以后再加工成食物才好吃,所以麦类作物传到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区的时候,受到传统饮食习惯的强烈抵制,很长时间也没有形成一个主要的食物种类。
五谷是现代植物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对五谷的研究,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的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
(据凤凰网 2018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