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的 话
这个新春,洋溢着与以往不一样的喜气。党的十九大、省“两会”为浙江农业农村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指引了新方向,吹响了新号角。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 乡村看振兴”专栏,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不同侧面反映我省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创业的努力,创新的精神,发展的获得感,进步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李军
“我们的大米口感爽滑有弹性,黏性十足,大家快来看一看,瞧一瞧!”2月2日,记者在湖州奥体中心的2018年湖州名特优农产品新春大联展现场见到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粮大户孙建龙时,他正和他的阿姨、姐姐一起卖力“吆喝”合作社的“尹农大米”。“2017年,我们合作社全年经营粮田3350亩,带动周边农户522户,共生产2600吨粮食,收入700多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孙建龙一边卖米,一边向记者介绍合作社2017年的经营情况。
作为一名“80后”新型职业农民,孙建龙在多年生产经营管理中,不仅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积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创新推出“米票”制,以“米票”形式支付土地流转费,既保证农户收益,又有效盘活了土地,让合作社周边的1400余户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增效。“种粮也要讲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孙建龙说,早在2016年,他就为合作社生产的大米注册了尹农牌商标,并采取小包装的形式,让产品进入了当地各大超市。“像这袋2.5公斤装的大米,价格可以卖到每公斤10元。”他指着展位上一袋用布袋精心包装的大米告诉记者。“接下来,我要继续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提高大米品质,不断打响‘尹农大米’品牌,不但要让本地人都知道,还要让杭州人、上海人都知道我们的大米。”孙建龙说,2018年,他打算再购置1台大米加工机器,再承包300亩土地,进一步提升种粮的规模和效益,将更多优质大米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