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美食吴建\文
小时候,对于新年的期盼,总是特别急切,尤其是看到家家户户屋梁上悬挂着的腊肉。
那时候,杀过年猪,除留下眼前要吃的外,全部腌制成腊肉。腊肉的制作十分考究,先用温开水将肉洗干净,然后挂在朝阳的树干上搁置个把小时,晾干水分。取下来后逐块撒上盐,用手反复揉搓,便于盐渗透进肉体内,猪蹄、猪头破开撒进盐。腌好的肉在晴好天气,必须每天拿出来晒。腊月的乡村,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浓浓的香味,家家门前墙上、树上、晾衣绳上挂着一块块红白相间的腊肉,像挂满了喜悦的果实,处处洋溢着浓烈的过年气氛。晒上十多天,就把肉系在一根绳子上,悬于房顶的中梁。来玩耍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进屋抬头看到肉就边看边议论:这肉好,有瘦有肥金黄透亮,用手触摸,细腻,柔滑。渐渐的肉味儿满屋,年味儿也就足足的了。
记得每年除夕,母亲便将腊肉割下一小块,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后红烧,还要配以少许芋头煮烂。待煮熟的肉端上桌后,吃上一块,肉质鲜美,肥而不腻,感觉到有一种浓浓郁郁、滋滋润润的鲜美滋味荡气回肠,让你回味一辈子。
过完年后,农村里很快便进入了青黄不接的“荒月”,只有到了清明、端午等节日,或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才肯拿出一块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或红烧,或炒肉片。青黄不接的日子,为了能吃到腊肉,滋润一下缺少油水的肚子,我便假装生病。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微微一笑说:“生病了,我煮肉给你吃。”吃着香喷喷的腊肉,我开心极了。
而今,腊肉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故乡人现在都讲究吃新鲜的。反而在餐馆里却能吃到腊肉,我坐在那里品尝腊肉,虽然香味浓郁,可感觉还是缺少故乡腊肉的那股味道。也许在我的情感世界里,故乡的腊肉已经成了一种乡愁,母亲的腊肉更是一种亲情。寒冬腊月,每每念及,便温暖着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