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宜居乡村只需要“高颜值”吗?

  在每个人心目中,乡村的模样不尽相同,可以是幸福生活的家园,也可以是休闲旅游的乐园。2017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就是要全面提升农村环境、产业、文化、管理、服务,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城乡居民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环境要美 村庄变公园
  环境就是民生。为了提升乡村的“颜值”,一场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农村兴起,这些村庄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卫生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墙面白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水体净化、宅前屋后绿化以及河道整治等一系列项目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是简单地搞“村庄建设”或者“新房建设”,而是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既要美化农村环境,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河北柏乡县龙华镇镇长韩利锋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民也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只整治农村环境,清除遍地的生产生活垃圾,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更向往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民的美丽乡村。于是,他们开始在农村普及文化广场,修建文化书屋、草坪,让村庄真正美起来。
  产业要美 田园变乐园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要有产业作支撑,农民增收有渠道,创业有保障,就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资金回流农村。”浙江遂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文明说。有了产业作支撑,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农村才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改变过去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种植等粗放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修复东北黑土地、重金属污染土地和华北地下漏斗区问题。要着力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彻底解决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率。
  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催生了观光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民宿、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业态。
  人文要美 留住乡愁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不仅仅是要保护几棵树、几条河流,还要保护根植于乡村的文化生态。我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文化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追求。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并不是要摧毁旧的农耕文明,用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一定要避免重蹈一些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破坏的覆辙,尤其是对历史文化村落、古树名木、古老建筑的破坏,要以改造为主、以新建为辅,尽量不改变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不破坏植被,突出农味、土味、原生态味,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赵文明说,对于一些传统农耕文明保持得比较好的乡村,要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摘自《经济日报》 刘慧/文2018年1月23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