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洁
如果把国家比作人体,那么中央是心脏和大脑,基层政府是毛细血管,通过基层工作这种微循环,血液得以遍布全身,人体得以完成新陈代谢。从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到杨波等,广袤大地上涌现出的最美基层干部见证了国家的发展,续写着时代的荣光。
虽然已干了4个驻村任期,在当初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的穷地方扎根了7年,但因为“村里还有20户村民没脱贫”,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说,“想在海嘎一直干下去”。这样的基层群众带头人还有很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多基层干部信心饱满、热情迸发,不少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相继公布,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发展斗志和决心。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关于基层干部的噪音杂音出现,有些人对基层干部群体作出一些极端负面评价,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客观地说,囿于政策水平和管理艺术等原因,加之适逢改革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期,一些地方确实有个别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未能妥当处理多种问题和关系,有的甚至身涉腐败,把自己“绊倒”在基层。对此,如何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畅通学习路径,让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跟得上发展需要和群众期待等,必须尽早提上议程。但个别人的不及格不应无限扩大为对基层干部群体的概括性评价,尤其是在某些自媒体的传播下,“群体极化”效应直接导致社会对该群体的观感进一步偏离真实面,这一点需提高警惕。
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对扎根大地、勤勉工作、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是不公平的。消除误解,破解“被误读”,江苏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曾提出过“三条经验”,即一要确立长期行为,二要听老百姓意见,三要经常自找不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人民的共识,只要坚持发展,坚持发展为民,基层干部就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但“被误读”背后,基层干部晋升空间小、压力超负荷等深层次问题也值得深思。保护好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误解,也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效果。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