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共话乡村振兴

  编者按:
  近日,浙江大学主办了一场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就如何建设现代化乡村展开研讨。下面对其中一些精彩观点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说,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制度在带动小农户方面释放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农户的带动一般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合作社带动,二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带动,通过带动帮助农民增加收益、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服务规模化,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规范有序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主体进入农业,一方面要带动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另一方面不能以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为代价,不能侵犯农民的利益,不能把耕地改小了。这是我们的基本遵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目标要求。那么怎么来实现产业兴旺?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向又是什么?第一,产业结构高级化。农村产业从农业延伸到二三产业,包括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产业高端化,也就是高附加值化。首先因为消费结构升级了,必须高端化才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其次是高成本时代到来,也需要高端化。第三,产业特色化。每个农村地区一定要依托自己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形成优势,有优势才能形成竞争力,有竞争力才能持续发展。第四,产业集群化。要按照产业集群的规律来发展农村产业,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秘密。第五,产业品牌化。也就是要发展品牌产业、品牌产品,通过品牌提高附加值,要从微笑曲线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和品牌延伸。第六,推进产业的绿色资源化,或者通过资源环境的标准来倒逼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七,产业融合化。因为产业是按照产业链、产业生态、产业上下游发展的,必须融合化。第八,产业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合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第九,产业信息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所有企业都必须信息化,农业企业也一样。第十,产业智能化。所有企业都要通过智能化来发展自己。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朱守银教授
说,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不宜盲目冒进和急于求成。总体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逻辑和路径要求上,必须做到整体稳定,和谐有序,绿色协调,健康持续,必须依赖具有强大引力的市场机制、具有内生动力的竞争主体、具有孕育活力的乡村系统、具有有效推进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支持。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说,今后人口应是城乡互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的可能会多起来,农村人口还是要通过城市化来减少,否则乡村也不能振兴,这是乡村的产业基础决定的。以城带乡,以工兴农,城乡互促,城乡融合,核心是以新型城市化来带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本身有空间的要素,尤其是人口的优化配置,这个配置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城市化,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应成为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有机组成,但这并不是说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化。乡村振兴必须助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乡村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助推器,成为田园生态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 本报记者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