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一支画笔勾乡愁

为保护古村落,他们作画“呐喊”

  •   最近,国内马克笔画的先锋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夏克梁带领“边走边画”写生团队,进驻三门为当地的古村落作画。
      用一支画笔让古村古宅永远定格,也让更多人通过他们的画作,忆起儿时的故事,唤醒封存的乡愁,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古村落、保护古村落,这是夏克梁内心深处的愿望。
    一支画笔勾起思乡之情
      在三门县横渡镇桥头村有一处破败不堪的老屋,外墙早已倒塌,梁柱摇摇欲坠,但透过杂草,还能见到里面石头砌成的柴灶、烟囱。这里也曾伴随着鸡鸣狗吠,炊烟袅袅。
      看着一片断壁残垣爬满了青苔,夏克梁忍不住感慨道:“十多年来,走过大江南北,看了不少古村落,与其他木结构为主的民居相比,这里的古宅大多是石头垒砌,非常独特。”
      说着,夏克梁摆好姿势,对着破旧的石屋开始作画,一笔一划,细腻地勾勒着……
      熟悉的人介绍说,夏克梁会把画作制成台历、笔记本、T恤等衍生产品,并出版相关画册,所得稿费全部捐赠,作为古村落保护的经费。“许多人看了后惊呼,这就是自己小时候居住的地方。我们的擅长是画画,也就希望能让大家通过这一幅幅画,勾起被遗落的乡愁。”他这样说。
    一支队伍记录无限乡愁
      2015年,夏克梁创立了“边走边画”写生团队。去年夏天,团队第一次来到松阳县沿坑岭头村。“松阳古村是活的,她充满自然的生活气息,这非常难得。”夏克梁认为,保护古村落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有人气才是保护古村的关键所在。
      团员鲍尧君说,有一次,他走进横渡镇岩下村一个历史悠久的四合院,里面飘出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歌曲,他猛然忆起年轻时,曾在这样的老房子听过相同的歌曲。“白驹过隙,时间再也回不去,我就把院子画下来,留住一份念想。”
      鲍尧君画过这里的古村、古宅、古桥和古树,在他的画笔下,那些沧桑的建筑仿佛恢复了往日的生命力。“看着这些古村里的老宅,边画边想,以前这里肯定是欢声笑语,只不过现在人去楼空,希望今后能恢复往日的活力。”
    一座古村重焕勃勃生机
      为期三天的写生,很快到了尾声。当收起画板,背起行囊走出古村时,83岁的桥头村村民王桂花站在村口,依依不舍地目送夏克梁一行人。“感谢他们来这里画画,把我们村宣传出去,这样来的人就会更多,人多了,村子就会建得更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心里充满感激的还有三门山海写生基地负责人、在杭乡贤毛玲君。写生基地于去年10月开始试运营,接待全国各高校、画室等艺术类学生来三门古村、港口写生。“我一直跟着写生团队穿梭于各个古村落,观察他们的写生方式。他们提议可以把横渡镇、花桥镇这些古村落串联起来,做个写生地图,这对我们来说很有启发性。”“从2005年开始,三门就致力于保护古村落。”三门县文广新局局长陈钱明介绍,近年来,三门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尤其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来,更是重视古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努力确保古村“古而不破”“古而不臭”“古而不脏”,推进古村露天粪坑整治,实现公厕全覆盖,全面整治门前屋后乱堆乱放、古村范围乱贴乱画,树立“人人都是保洁员”意识。
      古村落保护与利用,道阻且长。但是每一点的改变与提升,都是前进路上的熠熠星光。夏克梁和“边走边画”写生团队成员的心里,都始终坚信着这一点。
    杨群“边走边画”写生团队在三门古村作画。李国胜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