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陕西眉县纪委近日通报了该县汤峪镇羊仓堡村“豪华办公楼”处理意见,责成镇村采取多种方式力争3年内还清拖欠施工方的60万元,责成管理部门对全县村级“阵地”举债建设、拖欠款项的项目进行全面整改。
近年来,随着政府楼堂馆所建设新规的实施,“豪华办公楼”的新闻确实有所淡出。这次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属于村级序列,似乎既有的楼堂馆所建设规定并未涉及这一级别。换言之,村委会办公楼,到底建多大合适,更多还是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缺乏明确的规定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想怎么建就能怎么建,至少,它应与村一级的发展水平和当地“财力”相协调。
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程序问题,如此举债建设办公楼,虽然有上级部门的拨款,也获得了立项,但建多大、该不该举债,是否通过了必要的民意程序?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当地村民显然是被排除在了“议事”之外。
另一个与该村委会办公楼的豪华程度构成强烈反差的细节是,该村还有200多人属于贫困群体。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在部分村民尚未脱贫的现实中,建设村委会办公楼能不能优先于帮助村民脱贫?进而需要追问的是,建村委会办公楼有没有挪用或透支扶贫资源?或许,当地村民对这座办公楼的不满,很大程度上也源自这样一种朴素的推理:若在扶贫和发展经济上,基层干部也有如此气魄和多方筹资的劲头,当地的发展步伐是不是会更快?
在当前的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适当改善村委会的办公条件,也未尝不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但是,拿捏好尺度、平衡好实际需要和民众感受同样重要。这起事件中,村民对于村委会办公楼的建设规模、地点、投入等都存在意见,已然超出了合理的限度。有必要认识到,一座超前的办公大楼带来的突兀感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影响是,它容易制造一种落差悬殊的对比,拉大基层干部与民众的“心理距离”。这对于基层治理、扶贫等都有害无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