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品牌

开化“底本红”蜜橘二十多年守护一抹“红”

  开化“底本红”蜜橘,红得喜气,甜得透心,虽然起起伏伏二十多年,当地橘农始终精心守护这一抹“红”,让它成了水果行业的“老字号”。
  绵绵细雨给整个山坳笼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一串串鲜红的蜜橘压弯了枝头,星星点点的红色依着山势一直向上延伸。这片位于开化县音坑乡泗洲村福州自然村和尚尖的橘园,是开化县底本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金德的家庭农场。
  山上的蜜橘有个好听的品牌名叫“底本红”,在开化本地和江西、安徽一带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底本红”,以乡命名,后来乡镇撤并后,乡没了,品牌名称却一直保留着。
  “要是在晴天更好看,近段时间,来采摘游的客人特别多,5元钱一张门票,摘橘子10块钱2公斤,每个周末都有团队过来。”陈金德一边忙着接各种与销售有关的电话,一边和笔者聊着。
  近些年来,柑橘市场起起伏伏,再加上不确定的天气因素,不少地方的橘农种橘积极性大大降低,可偏居开化山里的“底本红”蜜橘种了二十多年,却依然保持着市场吸引力。
  曾经是当地最大柑橘经纪人的陈金德是“底本红”柑橘品牌打造的见证者。“上个世纪90年代初,‘底本红’品牌刚亮出来的时候,我们这一带的种植面积有四千多亩,每年收一千多万公斤蜜橘,一半在本地销售,一半销往安徽、江西,那时候我们就开始重视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方法,统一销售,再加上橘树都种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上,昼夜温差大,对甜度、口感都有好处,所以品牌影响力一下子就提高了。”
  到本世纪初,外出打工的人多起来,橘园面积开始萎缩,产量减少。2002年,怀着对“底本红”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陈金德流转了80亩山地,开始由贩橘到种橘转型。2015年又流转了40亩山地。
  在陈金德的带动和影响下,目前合作社有150个成员,约400来亩橘园,年产60多万公斤蜜橘,其中30亩以上的大户有3家。“尽管种植面积缩小了,产量也少了,但‘底本红’品牌一直在,时间一久,就变成了市场上的‘老字号’,近几年的零售均价在每公斤5元左右。”陈金德说,二十多年来,“底本红”这个品牌能守住,最值得总结的一点是一直没有放松品种改良和种植标准化。目前进入丰产期的几百亩橘园,已是第三代品种,并且由合作社统一制订了种植标准,通过培训的方式向橘农推广。另外,附近还有两家罐头厂可以兜底接收未能销售出去的橘子,这对橘农来说也是实现稳定收益的保障。
  随着物流的便捷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原本集中贩销加路边零售的传统销售模式受到了挑战。从前年开始,陈金德尝试网上销售和采摘游项目开发。“要让‘底本红’长红,还是要不断尝试一些变化,比如进一步改良品种、采用大棚种植、拓展销售渠道等,这些都是合作社下一步想做的。”陈金德说,只要销售没问题,“底本红”就会一直红下去。
葛志军 吴莉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