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快过来看,这豆粒看上去怎么怪怪的。”一听这话,大伙急忙围了过去。摆在眼前的这颗圆形小豆粒,的确有些不一样,虽然外形跟常见的蔓生小豆差不多,但常见小豆粒的颜色要么紫红色,要么黄绿色,从没见过像眼前这般黄绿色的表皮上密布着灰黑色斑点的小豆粒,看上去灰头土脸的。
又一个老品种被发现?大家不由地兴奋起来,纷纷拿起相机拍照,并一起探究这是什么植物,茎蔓、叶子、豆荚、豆粒,逐一考查,最终确定这是小豆的一种。
这是上个月松阳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小组在普查与征集中发现老品种时的一个场景。
对于松阳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来说,难得会有这样的巧遇。这些年,当地种老品种的人越来越少,一些流传多年的老品种,在不经意间就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大家都清楚,只有行动起来,全面普查和保存这些种质资源,才能留住老品种,才能留住“乡愁”味道。今年4月,松阳县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让儿时味道再回来
松阳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县有71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名录,有“最后的江南秘境”之称。松阳的农耕文化悠久,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一些老品种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渐渐淡出视线,濒临消亡。一些老品种,成了许多人记忆中的“乡愁”。
为了抢救传统的老品种,自2008年起,松阳县就启动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经过数年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全县范围内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情况,收集到数百份种子,并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圃和多个保护性种植点。2015年,松阳县科技计划安排了50万元资金用于农作物地方品种保护。2016年县里又出台奖励性政策,对种植农作物地方品种达20亩以上的主体,予以5万元奖励。两年来,拨付奖、补资金70万元,极大推动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一些老品种重新焕发出活力,如“三都姜”“四都萝卜”“乌豆”“玉岩洋芋”“高粱黍”“船工稻”等,而且不少老品种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如“枫坪柿枣儿”“高山稻米”等。不少人高兴地说,又尝到了儿时的味道,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而今,随着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的全面展开,松阳又开始了新一轮调查、收集行动。
让老品种焕发新“青春”
一般传统珍稀老品种大都留传在偏远山区。只有那些地方,少数农户还有自家留种习惯。自普查行动开展以来,普查人员不辞辛劳,进村入户,深入玉岩、枫坪、裕溪、三都等僻远山区乡镇,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众里寻他千百度”,寻找的过程时常一波三折。因为听老农说以前有一种红皮白心番薯,十分适合生吃。为了找到这个老品种,普查人员上山下田,四处打听、寻找。有一次,普查人员了解到有位老人手里有红皮白心番薯,急忙跑去看。然而,单凭老人保存的两三个薯块,难辨真伪。普查人员把薯块取回进行试种观察,结果发现只是近年来刚推广的新品种。大家正在沮丧,又有人送来几个薯块,其皮色、肉色很像红皮白心番薯,于是又安排种植,从茎蔓、叶子、薯块颜色上,都十分符合。然而收获后一尝,却发现残渣很多,与过去的红皮白心番薯又不太一样。去年底,普查人员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又找到一份材料,今年又安排了试种,特征特性都很符合。为确保无误,计划明年与几个新收集到的材料一起试种比较,以进一步考查确认。
普查工作最难的是判断信息和材料的真实性。有一次,普查员在一处荒地上看到一种豆科植物,豆荚黑黑的,上面有毛,籽粒也是黑色,凭经验判断,以为是蔓生食用小豆的一种。因一时无法确证,便采了几个豆荚,作了记录。后经多方了解,才知这是一种传统品种“山豇豆”,是多年生植物,其根系很像人参,民间作药用,有滋补功效。
普查工作虽然面广量大、任务重,然而,通过普查人员大半年的努力,一些老品种相继被发现,而且大都是种植面积极少的品种,濒临消亡,有的是野生或半野生的,如“青斑小豆”“本地土柿”“玉岩春分豆”“青皮冬豇豆”“高山圆菜头”“野姜”“鸡爪粟”“山荔枝”等,共有20多种。目前,普查人员正抓紧完善各种质资源信息资料,收集种子、种苗,上交保存。 徐永健 徐根生
普查人员发现珍稀小豆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