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消费

“双十一”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等情况突出

“双十二”网购,这些“价格游戏”别再上当了

  •   日前,中消协发布的《2017年“双十一”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称,“双十一”期间,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双十二”将至,消费者网购要小心这些“价格游戏”,别再上当了。
      本次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活动选取了16家网络购物平台,共选取了668款商品,涉及服装鞋帽、手机数码、食品特产、化妆洗护、家居家纺、母婴用品、箱包配饰、家用电器以及其他日用品共九大品类。
      从调查体验的商品来源看,分为国内和进口两大类;从销售模式看,分为预售和非预售两大门类。从10月21日到11月21日,体验人员通过截屏等取证方式,对每款商品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
      本次调查体验涉及有预售商品的平台9个共129款。调查体验发现,不同平台和商家预售规则、支付定(订)金和尾款时间不尽相同,对于定金,商家赔偿政策不一或未见明确规定。从调查体验情况看,预售商品价格相对规范,但也有4款商品存在价格问题。
      本次调查体验涉及非预售商品共539款(有效样本)。调查体验发现,一些平台和商家优惠活动规则设置复杂,打折、满减、红包、优惠券、津贴等多种“优惠”方式叠加,附加各种限制条件与使用顺序,促销规则晦涩难懂,消费者很难推算出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消费体验。
      调查体验发现,一些促销活动虚有其表,消费者难得实惠,其主要问题有:有的预售商品在预售期间定金随意改变,预售商品价格反而比11月11日价格高;有的将“划线价格”解释为参考价、建议价或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以避免“虚构原价”相关法规的约束,给随意标注划线价格、误导消费留出余地;有的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造成折扣力度大的假象,而实际上并不比非活动期间价格低甚至更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本次对“双11”期间部分电商平台商品的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情况,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参与电商集中促销活动。做到理性消费,按需购买,勿贪低价。要警惕价格陷阱,仔细甄别,货比三家。坚决反对复杂的价格促销活动,支持明折明扣、明码实价。
    文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