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专题

宁波:做好三个结合建设法治农业

  •   2016年,宁波市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创出佳绩,配合公安部门获破了我省首例特大跨境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农药案件,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农业执法的良好形象。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三个结合:
      与法治宁波建设相结合,推进法治农业建设
      2015年,宁波市农业与公安两部门签订了《协作备忘录》,协同开展农资打假集群战役,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建立日常会商、信息共享、打防联动、鉴定援助和调研协作等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对农资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联合打击、远程打击、集群打击力度。正是得益于这一机制,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前夕,该市破获了一起特大跨境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农药案件,捣毁了犯罪团伙在宁波和柬埔寨的农药制假窝点,查获假冒农药近百吨、假冒注册商标标识60余万个,涉案金额数千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开创了宁波市农资打假领域“行刑结合”的成功范例,得到了国家“双打办”、农业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领导的肯定。
      结合法治宁波建设,该市农业执法部门通过现场会、报刊、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宁波市农业执法支队在《宁波日报》开设“依法治农在身边——以案说法”专栏,解读与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其中“农药使用应谨慎,触犯刑律需提防”案例被市普法办评为2016宁波市首届“十佳以案释法典型案例”。
      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创新农业执法监管
      宁波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执法”,自2012年启动智慧农资监管系统建设,实现了农资监管对象注册、农资台账实时监控、农资流通全程追溯、监督执法和信用管控一体化,对农资经营活动实行动态、实时和全程监管,大大提升了执法的时效性与精准度。目前,该市农资经营单位信息化建设率达到51%。全市配备54部移动执法通和便携式打印机等现代化执法设备,实现了执法检查、抽检等信息的实时记录和互联互通,大幅提升执法工作效率和规范化程度。
      宁波市农业局还牵头制定了《农资企业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办法》,现已完成全市首轮信用评级工作,分ABCD四个等级共对1192家农资经营企业进行了等级评定,为实施农资经营分类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市2014年初启动高毒高风险农药退市机制,推动甲拌磷、克百威等国家明令限用的21种农药退出宁波市场,全市35家农药批发企业及952家农药零售店都自愿签订了退市承诺书,达到以“退市”促“限用”的目的。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保障农业两项安全
      宁波市连续13年每年组织3次以上“绿剑”集中和专项执法行动,突出重点时节、重点地区、重点主体,组织暗访检查或重点督查,使“绿剑”执法行动系列化、常态化,“绿剑”已成为农业执法的品牌和代名词。2016年,全市共检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4140家次;立案查处农业违法案件81件,收缴罚没款73万余元。
      对新进入本地销售、群众反映集中、前两年抽检不合格的产品,以及诚信级别较差的经营单位,切实加大监督抽检力度,重点打击非法添加隐性成分的行为。近年来该市每年组织抽检农业投入品900批次以上,全市农业执法案源的40%来自监督抽检。
    现场执法检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