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国家新规划一批城市群

  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发展规划均已相继落地。在此基础上,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介绍,又有多个城市群规划将按程序上报国务院。今年,城市群规划的工作有望全部完成。
  城市群规划加快编制的同时,各大城市群的发展步伐也在持续加快。当前,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东北地区的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较快发展,对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城市群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传统的省域经济和行政区经济逐步向城市群经济过渡,城市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0%的人口,创造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群将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城镇化非常重要的格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协调发展。在建立城市群的同时,应加强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当前,一些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特色县地,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结合出现了新亮点,城市生活边界性和密集度逐步提高。
  十九大报告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部分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表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未来将是我国大部分人口与产业的承载地,只要城市群地区不同城市和城镇之间协调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格局就形成了。
(据人民网 邱海峰/文 2017年11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