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打造农产品品牌可从四个方面发力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徐春晖近日表示,目前,我国已步入品牌农业新时代。品牌农业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原点,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工业化经营为理念,以品牌营销为路径,打通一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者受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打造农产品品牌,一定要不走寻常路,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品牌定位。如果想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品牌塑造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凸显品牌优势。农产品带给人的生活理念是“有机、生态、无公害、新鲜、时尚、安全”,但不能同时强调这么多特点,特点太多,等于没有特点,不妨从产品的加工技术、种植技术等方面来挖掘跟别人不同的卖点,再来强调产品本身最主要的特色。三是要让品牌引发联想。比如说到大米,我们就会想起东北五常大米;说到食用油,我们就会想到金龙鱼、鲁花。四是精准推广品牌。高端农产品的消费通常只有一小部分人,但如果锁定住这些固定消费群体,也会有可观的收益。尤其是目前这类群体的消费理念越来越理性,在追求产品安全的同时也会注重性价比。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与消费者的契合点,注重实效进行整合营销传播。
  如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远去,不少知名大企业也在重金投入做产品宣传。所以,一个地方的农产品要打出品牌,一定不能“贪多”,要立足资源优势,挖掘农业特色,突出差异化,树立产品信誉,赢得消费者信赖;同时,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品牌,因为对农产品来说,质量和口碑最重要。
扶持新农人要克服“短视病”
  作者章正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说,新农人在一些地方创业,有时会感到困惑——一些地方政府平时不关注,有各种大赛了,缺人,才开始找人。不拿奖不关注,拿了大奖,匹配资源才有可能。
  这是什么原因?或许,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对这群年轻人卖点山货,有点看不上;或是服务年轻人创业费劲且难,培训、资金、政策一套下来,一时半会看不到经济效益。甚至有人说,招商引资一个靠谱项目,比服务几十个年轻人更能出政绩。一些地方在服务创业上行动滞后,涉及的物流太贵太慢、网络不快、电商服务匮乏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扶持新农人创业,一定要克服“短视病”。正如农村电商专家魏延安所言,县域经济中“大象起舞”是要的,“蚂蚁雄兵”更是少不了。一些政府部门不要把目光仅仅对准个别龙头企业,锦上添花;更要把目光投向满怀理想的草根青年,雪中送炭。
  服务新农人,不能只算“经济账”。相对于大城市,小城市机会少,如果这些地方政府再不拿出足够的诚意来鼓励、支持他们,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无形之中阻止了年轻人回流家乡,小城市就没有活力、更没有希望。
  扶持新农人不是空话一句,需要实实在在的举措。如此才能让年轻人看得见希望,愿意留下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