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水稻育种用上了“黑科技”

  □本报记者 俞廷尚 李军
  本报讯 消费者想吃又香又糯的大米,农民想种抗性好又高产的水稻,如何让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无锡哈勃生物种业研究院(下称哈勃研究院)把这一需求变成了现实。日前,记者来到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太湖水稻示范园,只见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一片丰收景象。哈勃研究院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舒庆尧指着园区内的水稻新品种向记者一一介绍:“这个是低镉品种,那边的是香糯型水稻品种,边上那个是抗稻瘟病的品种,这些都是采用最新育种技术选育的水稻新品种。”
  无锡哈勃生物种业技术研究院是浙江之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浙江大学于2013年合作成立的一家研发机构。基因编辑技术、花药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这些被称为“黑科技”的技术,在哈勃研究院并不算新奇。“我们把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技术与单倍体育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水稻高效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和技术平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花药培养技术,开展水稻育种工作。”舒庆尧告诉记者,试验田里种的水稻新组合“SM727”“SM728”等,都是低镉水稻,就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镉元素在水稻植株内的流向,阻断其流向谷粒,从而大大降低谷粒中的重金属含量,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哈勃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站在生物育种的最前沿,在生物技术服务、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等领域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目前,哈勃研究院已开发出20多个重要性状的功能分子标记,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建立了水稻单倍体生产平台,该平台每年可培育1万余份水稻新材料,规模和研发能力在国内数一数二。“至今,啥勃研究院已育成一批针对无锡本土种植的锡稻系列,以及超高产杂交粳稻江浙优系列;其中超级杂交粳稻‘江浙优201’在无锡太湖水稻园试种亩产高达884公斤;育成的水稻新品系‘紫兴101’,其米质非常好,达国家一级标准,煮成的米饭特别香,冷饭不硬;而适合苏南地区种植的‘锡稻1号’,其产量、品质和抗性较现阶段主栽品种‘武运粳23’和‘武运粳30’好,成为无锡本土命名的首个品种。”据舒庆尧介绍,这些水稻品系目前正在各地参加省级区试。
  丰硕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农业科研“尖兵”。近年来,哈勃研究院加强与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合作,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沃尔夫奖得主菲利普博士为首席科学家顾问、国内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江祺祥研究员为团队育种带头人……这些高端人才为生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一项项“黑科技”的应用,正是得益于这些高端人才的鼎力相助。据了解,目前,哈勃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居国内水稻育种行业前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