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废墟”上淘出珍稀土品种

  •   72岁的吴广仁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一片废墟上种的红粟米竟引起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专家的关注。近日,该所专家与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摄制组一行人,来到东阳白云街道里坞门小区,为红粟米这一珍稀种质资源摄制专题片。
      这片红粟米位于旧村改造区块,目前可以说是一片废墟。它有何特别之处?东阳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品种管理科负责人马志进说,粟米就是农民俗称的小米,比较常见的是黄粟米,红粟米曾经普遍种植,但现在比较稀缺,急需收集起来进行保护。
      在吴广仁的记忆里,40多年前,周边村庄有很多农户种植红粟米,如今已寥寥无几。三四年前,附近小区有居民种有少量红粟米,送了点给吴广仁,一家人品尝后,发现红粟米比黄粟米糯性好,都觉得好吃,于是他开始自己种植。吴广仁种了约 200平方米,一年产量100-150公斤,仅供自家人食用,也会给亲朋好友送一些。
      马志进介绍说,吴广仁种植红粟米的区块是旱地,土壤肥力较差,亩产量能达150公斤,已算不错。红粟米的外表呈红褐色,这是它与黄粟米最直观的区别,而褪去外壳,其实红粟米是米黄色的。红粟米曾是东阳地方特产“粟米糖”的上佳原料。
      那么,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是如何获知吴广仁种有红粟米的信息的?原来,今年5月开始,东阳市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在行动中,普查人员征集到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茶、桑、牧草、绿肥等农作物的传统地方品种,以及一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
      在一次走访调查过程中,东阳市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被一片红色的谷穗吸引,询问种植户并通过田间性状调查后,确定为当地濒临消失的传统老品种“红粟米”。
      了解到这一信息后,马志进立即收集该种质资源并上交有关部门,这才引起了中国农科院专家的关注。作为东阳地方老品种的种质资源,目前,该品种已被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项目办公室收集。
      “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是为了摸清东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性收集、保护珍稀、濒危作物野生种质资源和特色地方品种,并为国家农作物育种产业发展提供新资源。”马志进说,截至目前,东阳市已报送22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将持续至12月底。他希望当地镇(乡、街道)的农技人员和老农能提供传统农作物的种质资源信息。 杜晓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