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消费

省消保委发布“双11”消费提示

网购注意这七大问题

  近几年,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消费的重要方式,“双11”电商大促销便是消费者的购物狂欢。随之而来,每年“双11”过后,网络购物投诉集中爆发。据统计,2016年11月11日至12月12日,省消保委举报投诉平台收到2200多件网络购物消费投诉,投诉内容主要有质量问题、虚假宣传问题、快递问题、退货难问题、价格虚标问题等。
  省消保委联合杭州市消保委在分析消费者投诉情况的基础上,整理出投诉涉及的主要七大难题,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
领券容易用券难
“双11”促销期间,大多数商家会推出优惠券、返款红包、预付定金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同时,商家也利用“限制使用时段、规定满额减免”等手段限制优惠券的使用。消费者往往是拿着优惠券却使用不畅。
  消费提示:消费者要擦亮双眼,有效辨别优惠券、红包是否能带给自己实惠。
特价低价商品供应难
  商家往往以某种“特价”“低价”商品吸引消费者进店消费,并设置满额免运费等“门槛”带动其他商品销售。然而,消费者支付货款后,经营者往往以特价、低价商品“缺货”“售罄”或者“备货不足”为由拒绝,导致交易失败,消费者利益受损。
  消费提示:消费者要有所选择,挑选在供货不足情况下能主动承担违约责任的经营者。
“七日无理由退货”兑现难
  一些电商利用法律漏洞不落实“七天无理由退货”。在电商平台购物中点击“下单”按键的同时,页面设置的一键关联机制就视为消费者同意商家对无理由退货条款的约定了,这样让消费者在网购中难以真正享受到法律赋予的“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利。
  消费提示:消费者要关注自己“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反映。
宣传真伪辨别难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消费者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展示等了解商品信息,一些经营者利用这一点在宣传中借助夸张的推销辞令、非实拍图片、虚构的交易记录或交易评价,突出所售货品性能优点,遮盖缺点,误导消费者。
  消费提示:消费者不要一味地相信宣传,要货比三家。
线上线下商品不同款不同质辨认难
  网购的商品一般包括线下同款商品和“电商专供”商品。线下同款的商品很少,价格不低;更多价格较低的商品属“电商专供”商品。而“电商专供”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外观相同,编码相同,“内容”不同;二是外观相同,编码有细微区别,“内容”不同。面对不同的商品消费者非常难以辨认。
  消费提示:消费者要区分商品的种类,不要被商品的模样所迷惑。
售后服务保障难
  在网购消费领域,很多商品尚未实现全国联保,由于消费者与网商跨地交易,在此情况下要想得到售后服务,必须把商品寄给网商,这个过程往往受到网商的诚信度、物流的安全性和速度、维修期等问题的制约。此外,法律已明确规定赠品也要保修。
  消费提示:消费者应要求经营者尽责履行“三包”义务,特别是赠品,赠品通常没有发票,所以质保卡就成赠品保修时的唯一凭证。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让商家在质保卡上加盖公章,不然赠品就难享受质量“三包”。
商品真伪辨别难
  在消费者投诉中,商品质量问题最多。从投诉分析看,经营者往往用残次品、仿品冒称正品,甚至违法销售“三无”产品。
  消费提示:消费者要事先与经营者约定产品的品质,并通过可查的方式予以确认,否则不要购买。若发现经营者售假,应及时举报。不慎购买到假货,应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谢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