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创业

漂洋过海开拓“海外牧场”——

三门农民试水青蟹“跨境养殖”

  日前,三门县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后宜在萧山机场搭乘国际航班,前往其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养殖基地。林后宜说,他在那里的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这个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均会到位。
  涛头是三门县的养殖大村,全村有166.7公顷的养殖塘,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养殖成本越来越高,规模很难再拓展。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地方养殖成本较低,气候条件适宜。为此,林后宜他们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
  2014年9月开始,林后宜和其他6名养殖户带上各种检测工具,先后11次赴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考察。最终,选择在泰国宋卡地区试养。“国内适宜的养殖地每亩租金四五千元,而东南亚地区只需千元左右,那里的人工费每人一年也仅需2万元。此外,那里四季恒温,一年可以养三季青蟹。”林后宜说,在泰国饲养的青蟹苗均从三门“漂洋过海”而去,养殖前期成活率在90%以上,这说明“跨境养殖”这条路是可行的。
  对于未来,林后宜很有信心:“我们利用东南亚的气候优势,出产的青蟹可以填补国内冬季市场的空缺;凭借品质优势,还可销往新加坡等地,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今年,林后宜等人还成立了浙江瓜啦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此为主体拓展海外养殖业务。他表示,今年要把养殖面积扩大,预计5年就能收回成本。一旦有成果,他们将带领更多的家乡人加入到“跨境养殖”队伍中来。
  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目前,三门十余户养殖户共同出资组建养殖公司,承包了马来西亚雪兰莪州1500余亩养殖塘,青蟹生产由之前的一年一季增至现在的一年三季,亩产也由100公斤增至300公斤以上,一期500亩养殖塘年产值700余万元,并新开辟了欧美及东南亚周边市场。
  到国外搞规模养殖,林后宜和其他几位涛头村农民在全省开了先例。不过,林后宜也表示,由于养殖业需要大量“土专家”,他希望政府能帮助解决商务签证问题,更希望政府能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为他们的后续发展系上“安全带”。
毛敏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