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富阳这个养殖场堪称样板

  □本报记者 陈小平通讯员 宋羽波
  本报讯 在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上山村,清澈的昌东溪边有一家存栏2000头左右生猪的中型养殖场——富阳建桥养殖场:猪舍依地势从高到低有序排列,整个场区干净得连一片落叶都难看到,净水污水通过暗管各行其道,猪舍外的边角地里各类菜蔬郁郁葱葱……记者日前来到这家养殖场时发现,养殖场“光鲜”的外表里大有学问。
  养殖场场主霍建桥今年46岁,做过工程,卖过猪肉,2008年开始养猪。他边学边干,赚过钱,也走过弯路。2014年,因为亏得厉害,他把猪场转包给别人以减轻压力。2016年8月,承包到期。何去何从?霍建桥面临抉择。“当时市场形势很好,猪价很高,但环境整治的压力很大。我心里明白,以猪场当时的状况,不提升改造必将面临关停。搏一搏或许还有生机,拖下去只有死路一条。”霍建桥告诉记者,那段日子,他在猪场里徘徊了两个月,最后与家人形成一致意见,决定对养殖场进行提升改造。
  怎么改造?这里门道可不少。“当时有很多供应商上门推销治污设备,一套设备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霍建桥说,不是他投不起,而是觉得引进这些设备不仅一次性投入较高,而且后续运维费用也不少,对他这种规模和类型的养殖场,非长久之计。“每吨污水的处理费用平均在5元左右,猪价高时还可以,猪价低时,连买饲料的钱都成问题,还顾得上污水治理?”
  霍建桥说,他去看过人家的农牧结合、生态消纳等模式,但觉得自己实施起来很困难。“养殖场所在的村一共就200多亩耕地,按照相关标准,就是全部租过来也不够配套用。所以,还是要在源头减排上动脑筋。”
  霍建桥没有采用供应商上门推销的设备,也没有单纯地依靠生态消纳,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改造养殖场。“一般猪场污水主要有四块:猪尿、冲洗水、雨水、饮用漏出的水,我的目标是除了猪尿,其他都要实现零排放。”霍建桥说。
  为严格做到雨污分流,他对每幢猪舍的舍顶倾斜角度、滴水沿长度、地面集雨设施进行精准改造,确保所有雨水都不混入污水通道。“有一次下大雨,我就站在场里看,看看地面上的水到底有没有按我设想的方向流,发现有隐患的地方,我马上改进。”霍建桥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他对猪舍地面进行架空处理,一侧铺上漏缝地板,底层地面形成漏斗状用于收集猪尿,猪尿经过滤后流入猪舍外的小型窨井,经初步沉淀后自流汇总到猪场低处的沉淀池,经三级沉淀过滤后再流入沼气池。这样改造后,杜绝了生猪与粪尿直接接触,冲洗产生的污水就得到了控制。
  为减少饮用水漏出,他将猪舍的乳头式饮水器换成碗式饮水器。“猪有玩水的习性,喜欢去拱饮水嘴,水流到外面就比较多,改成碗式饮水器后,喝多少流多少,流到外面的水就很少了。”
  霍建桥先后投入20多万元用于内部改造。“我测算了下,目前场里存栏的350头生猪,平均一天产生的污水量在500公斤左右,平均每头不到2公斤,仅为原来的七分之一左右。”对改造后猪场的污水处理效果,霍建桥还是挺满意的。“治污不处理好,我心里不踏实。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就能把心思全部花在怎么养好猪上。”霍建桥告诉记者,他养的猪是嘉兴黑猪和杜洛克的杂交品种,是朝着高端、精品方向去的。他说,猪养好了,环境搞好了,将来打算引入观光采摘、养生体验等,还要把猪肉放到网上去卖。这个有过丰富从业经验的“猪倌”的眼光,显然不只在把猪养好上。
短评
因为用心,所以“惊艳”
□陈小平
  霍建桥的养殖场给记者带来的“惊艳”,不是因为它有多少高大上的设施设备,有多少先进的科技含量,而是体现在养殖场各个角落的那一份精细和用心。记者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养猪并不一定要用很高端的设施设备,关键在于实用和适用,一些普普通通的设施设备,只要你用心去设计,用心去改造,用心去维护,一样有效。
  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沼气发酵,生态消纳……建桥养殖场采取的这些举措谈不上有多大新意,现在浙江各地的生猪养殖场或多或少都有。但值得称道的是,建桥养殖场把这些举措真正落到了实处,甚至做到了极致。
  比如干湿分离,从猪舍出来的第一个窨井,到最后一级沉淀池,全部安装了过滤板,而且越到后道,滤孔越小,分级沉淀,层层过滤,最后流向沼气池的几乎就是纯尿液。这样,不仅严格做到了干湿分离,也确保了污水管道不会被堵塞。
  比如雨污分流,霍建桥根据场区地形,这里加个挡水条,那里开个漏水口,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层层设防,确保雨水通道和污水管道严格分离,雨水绝对不会流到污水通道里去。
  又比如猪舍外墙上安装的用来喷雾降温兼消毒的水管,一般猪场用的大多是橡胶管或塑料管,而建桥养殖场用的是跟空调冷凝管差不多的铜管,管道的铺设、转接、固定都做得十分精致。
  该省的省,该花的花;重实用,讲实效。一件事,有没有用心去做,效果的确完全不一样。
  建桥养殖场的做法,相信会对很多中小规模养殖场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