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昉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缙云县坚持把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抓手,从破解发展资金、发展空间、经营管理、农民增收等四个突出问题入手,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生态旅游富民双重目标。“笕川花海”自2016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村集体资产同比增加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5300元,同比增长10%以上;姓叶村“云中花海”自2016年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5万元,村集体资产同比增加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4650元,同比增长13%以上。
(一)“全民众筹+社会资本”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全民“众筹”汇聚发展动力。创新“众筹”模式,降低“众筹”门槛,鼓励村民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参与项目建设。如该县笕川花海项目,一期工程由村集体投资,正式营业两个月收益高达500万元。在此基础上,二期工程采用“众筹”方式,共吸引1173户村民“认筹”,仅3天时间就筹集资金 3000万元,其中村民“认筹”1400万元,村集体“认筹”1600万元。二是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鼓励当地工商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反哺农业,投资垦造耕地、进行土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如该县前路乡姓叶村,今年年初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当地晨龙锯床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流转土地4500亩,其中垦造耕地611亩,土地流转资金300万元一次性付清,公司前期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现了垦造耕地利用的最大化。
(二)“环境整治+土地流转”解决空间问题。一是环境整治夯实发展基础。用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剿灭劣Ⅴ类水”等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打造“远看像景点,近看像花园”的美丽风景线。如该县姓叶村,根据自身资金有限情况,发动村民集资购买鱼苗投放穿村河道,以生态养鱼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并围绕村内两株800年树龄的古银杏,种植大小银杏树,低成本高质量推进美丽村庄建设。二是土地流转留出发展空间。近年来,缙云县成立了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土地流转特别是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的扶持。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7万亩,为农旅融合发展留足了空间。(三)“公司管理+集体决议”解决管理问题。一是群策群力共享红利。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实现生态旅游富民的目标,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形成决议,并依托村集体全资公司,形成“村里投资、公司经营管理”的模式。如姓叶村的“云中花海”项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确定,20%的门票收入用于全民分红,30%作为集体收入用于村老年活动中心的修建和餐补,让每位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二是专业建设规范管理。为解决市场化运作难题,姓叶村、览川村等项目所在村按照现代产业经营模式,成立村集体全资公司,具体负责项目策划建设、市场营销、后续管理等,村民既是股东、又是从业者,人人担责、主动监督,增强了管理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四)“完善产业+辐射带动”解决增收问题。一是延伸完善产业链。根据“赏花游”季节性强、景色单一的特点,缙云县创新思路,对“花海”进行立体化发展。如览川村投资100多万元,打造览川灯海,形成白天赏花、夜间观灯的模式;同时,请专家设计,先后完成“水上乐园”“灯光秀”“婚纱摄影”“摩天轮”等10多个项目建设,建成集休闲观光、餐饮食宿、农事体验、科技示范于一体的乡村创意农旅产业基地。姓叶村积极和省农科院对接,在非花期打造“千亩彩色油菜、千亩有机旱稻”的现代有机农业基地,既增加观赏性,又提升经济效益。二是辐射带动全面发展。借力“花海+”项目建设,在县扶持政策的激励引导下,辐射带动周边民宿、家庭农场、农家乐发展及农产品销售,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参与农事体验、水果采摘,使其留得住、吃得好、住得下。目前,笕川村已有农家乐经营户23户、家庭农场3家,带动500多人就业。姓叶村周边各村乡贤也陆续投资建立了双珠山庄、云中花庄、迷迭香基地山庄等一批特色农家乐。
作者单位:缙云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