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颖
本报讯 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痛点之一。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浦江县通过现代农业大数据,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迈进,一台电脑、一个智能物联网系统、一部手机就能实时监控基地,农民只需手指点一点就能掌控整个大棚,不但省时省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应用新一代地理信息、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全面整合涉农业务资源和空间信息资源,已陆续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业物联网视频监控、农业应急指挥体系等平台的建设。”浦江县农业局农业信息中心主任潘青仙说。
通过手机简单操控,大棚内的灌溉系统就自动开始给蔬菜浇水。近日,在浦江县浦阳街道同乐村同乐家庭农场的生产基地,农场主石新法给记者演示了智能物联网系统。“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让农场的管理变得更简单了。以前,农场内蔬菜的生长情况只有到现场查看才能掌握,出门一趟得找人来管理,还很不放心。现在,我早上睁开眼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实时了解大棚内温度、湿度等情况,点点手机就能完成浇水、施肥等操作,大大方便了日常管理。”石新法说。“农业大数据不仅给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极大便利,也提高了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效率。”潘青仙介绍说,截至目前,该县已初步建立县、乡镇、村(企业)三级双向互联的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农业地理信息应用展示中心,连接畜牧、水果、蔬菜等产业的68个养殖物联网基地和智慧农业示范点等。
在拓展物联网应用,发展“智慧农业”的同时,浦江县还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现信息落地服务。“县农业局与‘8890’服务热线联合成立‘浦江县益农咨询投诉服务中心’,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打造‘8890呼叫中心+县级坐席专家+农技员+村级站’的12316服务热线模式。”潘青仙说。
走进该县浦阳街道杨田村的益农信息服务社,摆放在一侧的触摸屏操作简单方便。“通过这个触摸屏,种养大户可以及时发布一些农产品信息,查询农技知识等。”杨田村监事会委员张苏兰告诉记者,服务社还能方便村民咨询或直接委托办理各类事项,了解村里的大事小事。
截至目前,浦江县已建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65个,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1098人次,益农咨询投诉服务中心接受咨询服务和生活服务16万余件,全县农民通过专业呼叫获取农技专家、农技人员服务1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