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向每一位心系乡村的建设者致敬

  作者朱昌俊在《光明日报》撰文说,近日,一条清华大学毕业的女硕士辞职回乡开办“听松书院”和民宿的短视频,成功把河北的梅静送上了微博热搜。在梅静看来,做民宿只是为了生存,而为村民提供公共图书室服务,才是她真正追求的事业。
  在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回农村创业、带动农民致富的背景下,梅静个人选择的新闻点在于她的“创业”内容——为小朋友开设美育课,教他们一些美学知识和书法绘画技能,邀请专家做建筑、民宿、英语、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讲座等。这些内容因与百姓生活有点远,遭到当地部分村民的不理解甚至质疑。
  梅静坦言,她希望能引导人们关注本地文化,也希望让村民认识外面的世界,将听松书院做成文化社区。换言之,如果说那些帮助村民开发本地资源,带领村民致富的乡村新青年是“脚踏实地”的话,那么,梅静所做的事业则让村民和孩子学会欣赏,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仰望星空”。前者是为了富裕村民的口袋,后者是为了充实村民的脑袋。
  眼下,对乡村的经济反哺越来越受到重视,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同样不能落下。梅静的努力提醒我们,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中,需要多一些长远眼光和包容心态,为乡村新文化、新观念的生长多做一些播种工作。
  无论是关心乡村的经济建设,还是关心乡村的文化建设,每一位心系乡村的建设者都应当收获尊重。
要多为农民工提供“定制化”文化服务
  作者杨玉龙来稿说,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过程中,不能忘了农民工这一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都比他们的父辈高,他们对文化生活也表现出更高的渴求,需要更多“定制化”的文化服务。
  现实中,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并不乐观。比如,一些用人单位舍不得在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上投资,加之农民工分布在各行各业,工作繁忙,居住分散等原因,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奢侈品,导致大部分农民工业余生活不是睡觉就是闲聊,“干活累、没事睡”成为诸多农民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让农民工的精神世界强大起来,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不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更需要突出精准性,多些“定制化”文化服务。一方面,用人单位应认识到文化生活对农民工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体育比赛、技能比武等,让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并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比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文化管理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逐步建立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工的“文化孤岛”现象。再者,对于农民工自身而言,也应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工作之余不妨借助网络提升自己,或走进图书馆、影剧院等,不断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