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园林村,橘农通过推进“一橘多用”和生态管理的柑橘转型提升工程,一棵橘树“种”出了四种产品,亩产值达到2万元。
“今年避雨大棚内的精品柑橘预计产量可达15万公斤以上,目前收到的网络订单已达5万公斤。”距柑橘采收还有1个月,树上的橘子还是青色的,但订单已源源不断,“麻哥”忙得不亦乐乎。
“麻哥”真名叫秦宇发,在园林村种了二十多年柑橘。以前由于雨水多、橘园又缺科学管理,他种出来的柑橘表皮坑坑洼洼,上面有一个个黑色小点,别人戏称他的柑橘为“秦麻子”,顺嘴也叫他“麻哥”了。
种橘子多年来,“麻哥”种的柑橘价格浮浮沉沉,但每公斤收购价基本不超过2元。最惨淡的是2016年,年初的一场极寒天气,让园林村4000亩柑橘地一下就冻死了大半。
去年4月,衢州市出台柑橘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政策,柯城区作为柑橘种植大区,设立了2000万元的柑橘产业转型发展财政资金,淘汰“三低”橘园,推进橘园大规模流转经营。
“麻哥”成了从头学起的“小学生”,近到柯城区农业局,远赴中科院,把生态种植柑橘的新法子记了一本子。当年6月,“麻哥”从村里流转了130亩柑橘地,按照种植“放心果”“生态果”的法子,摸索增收新门路。
为了让果子吸收充分的营养,“麻哥”在全市率先采用标准化宽行窄株种植模式。这过程中,他对橘园里的挂果进行第一次疏果。疏下来的直径2厘米的小颗粒青果,晒干后成了中药果,每公斤市场价能卖到20元,一亩地能捡10公斤。
当年8-9月,橘园里达不到规格的次果再次被“梳理”下来。“麻哥”发现广州一带流行一种柑普茶,在青柑表面挖个洞,掏出果肉,在里面塞上普洱茶、红茶,再进行加工。园林村橘园里疏下来的次果,被商贩一批批送往外地,一公斤至少卖8元,成了第二种“创收果”。光凭这两种果子,他去年带动园林村村民每户平均增收2000元。
第三种创收果,是“麻哥”通过生态种植后结出的精品果。
为提高柑橘品质,“麻哥”选择蚕粪便(又称蚕沙)作为有机肥。“桑叶不含重金属、无抗生素残留,蚕沙还能改良、疏松土壤。”
由于不用除草剂,通过割草机割草沤肥,这保持了橘园生态多样性,蚯蚓也来了,过去硬邦邦的土地如今松软肥沃。盖上避雨大棚,让柑橘完熟时采收,不再使用化学保鲜剂。避雨大棚还阻隔了多雨水带来的柑橘表皮黑点病。
去年12月,“麻哥”的精品柑橘外表光滑漂亮,口感香甜,尽管10元/公斤的价格比当地普通柑橘高出不少,仍然一售而空。
过去,当地橘园动辄亩产上万斤,直径70毫米以上的优质果只占两成左右;如今,疏掉了次果、差果后,柑橘亩产只有2500-3000公斤,但直径70毫米以上的优质果占到八成以上。“剩下的两成小果剥皮后晒橘皮,一公斤也能卖10元。”“麻哥”说,这是第四种“创收果”。
一季柑橘种出四种“创收果”,村里的橘农纷纷仿效。在“麻哥”的带动下,如今的园林村生态种植管理柑橘上千亩,亩产值都在2万元以上。
蓝晨 韩林颖 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