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消费

我省房屋装修建材质量不容乐观

房子装修,要小心这些坑

  10月16日,省消保委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投诉受理情况分析。今年第三季度,全省消保委组织共接到消费者投诉4168件,受理4160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87万元。其中,商品类投诉2804件,服务类投诉789件。在商品类投诉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装修建材投诉问题,同比上升48.3%。在服务类投诉中,增幅最明显的是房屋装修类投诉,首次进入服务类投诉的前十名。由此可见,无论在商品类还是服务类问题投诉中,装修建材、房屋装修这类投诉问题都呈快速上升趋势。为此,省消保委重点对家装领域的投诉问题进行了分析。
装修服务八大问题
  根据省消保委数据,第三季度涉及家装的投诉有:装修建材类问题投诉138件,同比上升48.3%,房屋装修类投诉63件,同比上升200%。分析消费投诉案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合同存隐患。部分装修公司未使用规制合同,而消费者在签订前忽视合同条款审核,装修质量标准,建材规格、质量、价格,付款方式,施工期限等约定不详。对有异议或不明之处未提前询问并了解清楚,致使合同对已不利。(二)建材有纰漏。由于多数消费者不了解建材,消费者自购材料的,施工方会通过介绍或推荐消费者去购买材料而收取回扣;或多开材料清单,少用多买,多余材料被施工方借以谋利。包工包料的,一些施工方在用料数量、用料品牌上做文章,以次充好,使用假冒伪劣材料,质量无保障。(三)进度难掌握。按国家相关规定,施工方在装修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施工进度完毕,都需要消费者签字,确认工程材料、工程质量等。但实际施工过程中,装修公司往往会有意忽略这一重要环节。(四)质量难保证。部分装修公司缺乏设计水平、施工能力,管理欠规范,甚至个别装修公司无资质,野蛮施工,层层转包。装修人员无证上岗,或随便挂靠某个公司,粗制滥造。装修完毕短期内就出现质量问题。(五)技工不专业。水管、电线、煤气管道、暖气等设施,需要专业人员安装。有的装修公司为降低用工成本,雇佣无资质人员,出现问题由于责任难以认定,投诉较难处理。(六)保修难履行。装修公司完工后应按合同规定予以保修,有些公司对保修问题左右推诿,保修期内不保修,或保修服务不完善、不履行质量承诺。没有资质的装修公司,甚至无法联系原工作人员。(七)空气不达标。有害物质浓度超标导致室内空气受到污染。(八)付款陷被动。虽合同中列明付款期限,但付款时间与装修时段难以相对应,常常在装修中期就支付90%的装修款。有些施工方收到钱款后拖延工期,消费者难以制约施工方。
建材质量不容乐观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房屋装修投诉中有部分是建材质量问题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一)磁砖质量不过关。主要是防渗透性能差,规格大小、批次色号不统一。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发现问题时,已用水泥镶嵌,返工成本高。(二)板材质量差。细木工板等材料和密度不符合标准,消费者切割时发现问题要求退货,商家不认账。(三)门窗等产品尺寸出差错。订购门窗尺寸规格与约定出现分歧后,相互指责不愿承担责任。(四)木质产品标注不规范。木地板及木制家具行业部分经营者订立销售合同时,未使用国家规范名称填写相关产品信息,采用所谓“行业名称”误导消费者。
  (五)建材存虚假宣传。商家擅自使用“绿色环保标志”,以及存在乱排序、乱评比等夸大、虚假宣传行为销售建材。
  (六)建材掺杂使假。部分商家使用假冒伪劣建材、以次充好。
互联网家装问题多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推广,互联网装修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起,我省已先后涌现出100多个互联网家装平台。这些新兴初创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和投诉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互联网装修的主要问题有:(一)设计环节存隐患。尽管互联网家装时代的设计已出现了很多新的迹象,但这些改变同业主真正的需要相比,依然存在诸多差距。比如设计过程中的频繁返工、设计效果与施工效果的差异、设计图纸无法真正落地等问题。(二)施工质量难把关。家装行业的落地服务是目前最混乱的部分。当前,我国互联网家装平台在施工方面主要有第三方承包施工和自有工人施工两种模式。平台自己培养工人需要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所以大多数家装线上平台将工程外包。一些平台对外宣称每天接单到手软,但由于接了单之后没有足够的人员,施工效果难以保证。(三)建材质量难把控。目前,市场上很多互联网家装都试图通过工厂直供的形式来缩减建材营销成本、物流成本和经销商利润。为了控制装修成本,一些互联网装修公司的装修建材以次充好,更有一些商家无法提供其商品的供货渠道。
谢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