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燎原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属农业有害生物频发、高发地区,每年因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使用的农药量达7000吨左右(商品量)。近年来,宁波市针对当地农药使用现状和施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农药减量控害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做法
(一)积极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病虫害监测预警是防控工作的基础,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和能力,有利于提高防控时效性,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促进农药减量。宁波市在建设20个市级测报点的基础上,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和防治信息,指导农户科学防治,并创新信息发布渠道,在发布传统纸质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和电视媒体等发布病虫防控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同时,针对植保技术人员不足的现状,宁波市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一是借助部分统防统治区内专业合作社人员力量开展病虫测报工作,壮大了测报人员队伍。二是按照“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思路,开展病虫害第三方监测服务。
(二)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至2016年,宁波市统防统治实施面积达4.03万公顷,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统防区比非统防区普遍能减少病虫害防控次数,农药减量效果明显。积极主推统防统治“企业模式”,至2016年,全市开展示范服务的“企业型”服务主体达10个,服务面积占全市统防统治总面积的98%以上。制定统防统治工作实施办法,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质量。整建制实施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进一步加大了农药减量力度。同时示范推广植保无人机防治,与人工施药相比,工效提高10倍以上。通过飞防施药,严格控制了农药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提高了病虫防控的效率和水平。(三)持续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是推广以性诱捕器诱杀、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和色板诱杀等“三诱”技术为核心的非化学防治技术措施。2016年全市推广应用非化学防治面积6.6万公顷。二是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至2016年,宁波市已建设生态修复区16个,面积在300公顷以上,有效辐射面积达5.5万亩。三是不断提高农药防治技术水平。积极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做好田间试验,开展示范应用。至今,全市新型高效农药使用率达85%以上。大力开展精准施药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5年来,全市已建立精准施药技术示范基地43个。
成效
农户施药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大部分农民已养成了对症、适时、适量用药和合理轮换使用农药的习惯,并由过去被动防治改为主动预防,安全用药意识进一步增强。
农药减量作用明显,防控效果得到保障。据统计,近年来全市病虫害防治效果一般在85%以上,病虫草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2015年和2016年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12年减少6%和7%。
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据调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区比非实施区每亩可减少用药1-2次,节省农药和人工成本45元左右;非化学防治实施区比非实施区每亩可减少用药2.5次,减少农药使用成本约50元,节本增效160元以上;生态修复区内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较大改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近年来宁波地产种植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与前几年相比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问题与对策
宁波市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难。如年度间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大,直接影响农药使用量;植保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农药减量技术措施推广不畅;在开展绿色防控时普遍重视非药剂措施而忽视药剂措施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一)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的激励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奖励措施、职称评审中的政策倾斜,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现有农技人员不足的前提下,要按照“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思路,借用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工作;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二)进一步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受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通过病虫害的准确预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防治效果。在全面控制病虫大发生、大流行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减少农药使用量。
(三)做到药剂措施和非药剂措施两手抓。近年来,非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一些人一涉及绿色防控技术,就想到杀虫灯、性诱剂和色板等,而忽视了药剂措施这个有效的绿色防控手段。对绿色防控主要措施之一的药剂措施,应继续加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广,努力做到药剂措施和非药剂措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作者单位:宁波市农业局植保技术人员在检查用性诱剂防控越冬代二化螟的效果。翟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