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这是不是胭脂米呀?”近日,宁海县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带领普查人员在在桑洲镇发现了“御田胭脂米”。
“御田胭脂米”是什么米?据史载,“御田胭脂米”是清代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出来的稻种,又被称为“御稻种”或“御稻米”。康熙《御制文集》第四集第三十一卷记载:康熙二十年六月下旬一天,康熙帝在巡视自己耕种的稻田时,看到有一株稻比周围的稻秆细而高,比普通稻秆高出三分之一左右;稻谷精悍、细长、坚实;比普通稻早熟60天左右,6月已经成熟。他采之贮藏作种子,次年春在“演礼田”里试种。获得成功后,遂推广扩种。这种生长于御苑田中的红米后被命名为“御田稻”(御田米)。
研究发现,“御田胭脂米”的种子曾有一部分流入宁海境内,从清代一直到民国时期,在宁海桑洲、深甽、王爱、双峰等山区均有种植。清代光绪《宁海县志》第二卷《物产·谷类》第一段为:“稻有早红、晚红、鸟精红、缩头红、缩颈红、早老、辣赤……”这些水稻品种带红字的均是“胭脂红米”。这次,普查人员在桑州长田头山区发现的红米品种就是清康熙年间留传下来的传统稻种。
宁海是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系统调查县之一。为确保此次行动顺利完成,根据我省制定的实施方案,宁海县早谋划、早行动,组建了专业的调查队伍,摸清辖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情况。经几个月的调查摸底,宁海境内一批农作物传统品种和珍稀、濒危作物的野生资源被发现、收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发动群众找线索
这次普查工作,宁海县确定力洋镇、桑洲镇和深甽镇三个系统调查镇,同时将县城附近的力洋镇及周边乡村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征集当地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地方品种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基本查清这些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种质资源种类等基本信息,以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
由于传统农作物品种大都分布在边远山区,县级普查人员对情况不一定全部掌握,而当地的乡镇老农技人员和老农户却了如指掌。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县农业部门组织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退休老干部、熟悉本区域品种资源的老农户等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了解相关资源信息,同时邀请曾经编制《宁海县农业志》的老农技干部介绍本区域内种质资源的分布概况。
与此同时,宁海普查工作组通过农民信箱在全县范围内发布征集老品种资源信息,发动群众提供老品种信息。信息一发出,农民提供老品种信息的积极性很高,电话接连不断,为寻找濒危农作物的品种资源等信息提供了许多有效线索。
一批传统品种被发现
8月中旬,虽然天气炎热,但普查人员冒着酷暑,上山头,奔田头,走访老农技人员、老农户,了解当地的农作物资源分布与利用情况。在品种资源丰富的力洋镇,普查组确定了燕楼山村、海屿村、下湾村、力洋孔村和胡陈乡的车家村等5个村及茶山林场为系统调查对象,走村入户开展详细调查,对发现的老品种资源,满足采样条件的样本,在征得同意后进行采样固定。
当普查人员在力洋镇发现第一份宁海传统老品种资源“枨子”时,兴奋不已,全然不顾高温天气,冒着酷暑,到山上对“枨子”树进行拍照,收集果实和叶片,贴上标签,填写记载表,忙得不亦乐乎。“枨子”是宁海地方香橼品种,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长街镇、力洋镇等地普遍有种植,多种在房前屋后。“枨子”的发现,给普查人员增添了信心。在接下来的普查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农作物老品种相继被发现,如千手观音玉米(一株有30-40个分蘖)、凤仙花、金丝小枣、长筒南瓜、乌芝麻、八月豇等,在茶山林场还发现了多种野生猕猴桃、野生山楂等野生资源,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桑洲镇还发现了罕见的“御田胭脂米”。这种米在《红楼梦》中被称为高营养价值米。检测发现,“御田胭脂米”中的维生素B1、B2含量比普通米高,所含镁、硒、锌等矿物质远高于普通大米。
调查组先后走访了力洋镇的燕楼山村、海屿村、下湾村、力洋孔村、茶山林场和胡陈乡的6个自然村,实地调查登记了各类农作物传统品种资源18份,包括千手观音玉米、凤仙花、野生猕猴桃、枨子、黄蕉梨、山糖梨、金丝小枣、长筒南瓜、乌芝麻、八月豇、胭脂红米等老品种资源信息,取得繁殖材料5份,对19处采集点进行GPS定位,拍摄品种资源图片76张。 张平 陈小央
宁海种质资源普查人员发现了传统老品种“黄蕉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