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泉庆渔业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柏根特别忙碌,因为合作社的泉佳潭牌鲈鱼前不久成为国家级特色品牌农产品,他要和社员商量如何进一步打开市场。与此同时,鱼肉加工厂湖州农鑫食品有限公司引入了新资本,正在扩容升级,刚建好的100吨容量大冷库需要调试,他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今年,泉庆村凭借这条鲈鱼入选全国第七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东林水乡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上,泉庆率先做出了示范。”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天柱告诉笔者,泉庆是一个老牌渔业村,村里共有1650余亩鱼塘,是该区水域养殖面积比重最高的村之一。而且,泉庆这片“水晶宫”的面积正因为产业升级而变得越来越“大”。
走在村里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间隔鱼塘的是一条条纵横的柏油路。62岁的合作社社员姚水芳养了50亩特种水产,有白鱼和黄颡鱼,去年他靠卖鱼就实现了30万元收入。“过去这里都是老鱼塘,不敢养好的品种。”老姚说,园区1100亩鱼塘以前浅得像个盆子,遇到大水鱼就容易逃出来,而田埂细得像根棍子,鱼贩的水箱车开不进来,得划船来收货。
原来,泉庆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推行了鱼塘个人承包制,但由于一年一招标,易主频繁,无人肯在鱼塘的基础设施上砸钱。“老鱼塘改造势在必行,我们花了3年时间,终于将这里改造成1100亩标准鱼塘。”沈柏根说,随后村里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现代渔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样面积的水域,效益却不一样。老鱼塘改造后,合作社开始推动品种升级,由传统的四大家鱼逐步升级到白鱼、黄颡鱼和鲈鱼等特种水产,改造后第一年亩均利润就增加了2倍。这片老鱼塘过去单家独户经营需要近百户村民,而如今只需要20多户养殖大户就能搞定。
这次“扩容”让泉庆的水产养殖户兴奋不已。“后来合作社有了泉佳潭这个品牌,水产品开始销往全国各地,上海也有东林的鱼在卖。”社员费正华说,他当年还在上海养鱼,后来看到家乡的鱼越来越有名堂,便返乡加入合作社,在家门口创业了。
老鱼塘已经有了新生,但“扩容”仍未停歇。4年前,合作社引入了一家名叫湖州农鑫食品有限公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合作社及农户所产的水产品进行深加工。沈柏根说,临近过年是厂里最忙碌的时候,生产各种鱼肉加工品,“一开始就做最普通的青鱼干,后来我们还开发了爆鱼、醉鱼和糟鱼多个新产品,销售市场也扩大了不少。”
加工后的鱼肉产品比活鱼的身价翻了一番,产业链的延伸让鱼塘产值也倍增了。“改造后的新加工厂还能加工白鱼和鲈鱼,而且能做冷链,我们的鱼销路就更加不用愁了。”姚水芳笑着说。他口中的新加工厂是由来自湖北的规模企业投资改造的,项目也是通过合作社牵头入驻该村。项目负责人卢灯表示,该项目水产品加工采用急冻技术,并在泉庆建立仓储,预计年产值超1000万元。
郑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