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云峰 通讯员 杨俞娟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仙居县,绝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全县403个行政村,有297个是经济薄弱村。近年来,仙居县通过创新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开出了扶智、扶资、扶业“三扶”良方,鼓起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钱袋子”。
“扶智”:提升发展能力
横溪镇新罗村原是个高山村,2008年,新罗村整体搬迁到集镇区,并建起了移民新村。新村建好了,村集体“钱包”仍然瘪着。为改变这一面貌,村“两委”动了不少脑筋。2015年,新罗村集资建起了村综合楼,一楼的6间房对外公开出租,每年为村里增加了5万元收入。同时,他们还将老村的土地流转给其他主体种植高山蔬菜,村里每年可收到95万元流转金,村民分红后,村集体还有近10万元留存。
村集体的“钱包”慢慢鼓了起来,但要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却遇到了新难题。新罗村有一片3000多亩的毛竹基地,基地内没有道路,毛竹全靠人工从山上背下来。“现在毛竹越来越便宜,人工却越来越贵,生产成本高得有点吃不消。”村党支部书记金永奇说,修路,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修路所需的50余万元资金,却让刚刚起步的新罗村力不从心。这时,以横溪镇镇长李建振为团长的帮扶团来到新罗。经李建振牵线搭桥,县扶贫办投了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罗村毛竹基地的道路建设。今年4月,一条长2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通车了。“现在,收购商可直接把车开到毛竹基地里,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金永奇笑着对记者说。
扶贫必扶智,治穷必治愚。在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中,仙居县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农村经纪人和乡土人才的作用,坚持把培养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分类组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和挂职培养。同时,全面实施“强基惠民村村帮”工程,按照“每村一团、每团3人、一帮3年”的“1+3+3”模式,向所有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帮扶团和第一书记,使每个乡镇有一名县领导联系包干、每个村有一个部门结对和责任人帮扶的机制覆盖所有集体经济薄弱村。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扶资”:拓展发展空间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源、资产和资本,作为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仙居县采取多项措施优化资源配置。“自2012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9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并通过整合现有扶持新农村建设与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项目,统筹安排扶贫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等涉农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确保每年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总额不少于2500万元。”仙居县农业局农经站站长朱科康告诉记者,除了落实扶持资金,县里还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依法批准的房产和建设用地,允许以地上建筑物、构筑物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发经营。“对于一些交通不便、发展空间受制约的经济薄弱村,县里正在计划落实区位条件较好的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等区域用于经济薄弱村物业项目建设。”朱科康说,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全县通过本村开发和异地抱团建设村级物业共计5.7万余平方米。
“扶业”:增强发展后劲
白塔镇上横街村地处神仙居景区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该村将发展乡村旅游定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方向。2013年,他们利用村老办公楼公开拍卖获得的145万元收入和53万元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建起了村便民综合楼。综合楼刚落成就被台州市椒江区红太阳旅行社相中,该旅行社与村里签下了为期20年总计600万元的合同开办主题酒店。酒店的开业带来了人气,不少村民着手发展农家乐,村里建起旅游服务中心,对村民的农家乐进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村里收取管理费,而仅这一项,村里又可增加10万元收入。
如果说靠近景区的上横街村依托的是自然景观,那么靠近仙居市区的步路乡白岩村则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居民。“村里在2009年建起了绿地野营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但由于管理不善,每年只有1万余元的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项卫平告诉记者,随着村前40省道的建成,村里通过招投标方式,以每年10万元的价格将绿地野营基地经营权承包出去。如今,基地建起了小木屋,增加了真人CS、攀岩、高空桥等多个拓展项目,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玩,日均游客达500余人次。
业兴才能带来村强民富。“三扶”良方有效提升了经济薄弱村实力。截至目前,全县297个经济薄弱村中已有75个村实现“摘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比2011年增长79.57%。